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彭文生:面对疫情冲击 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副作用更小? 详情

彭文生:面对疫情冲击 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副作用更小?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彭文生 / 2020-04-08 13:05:12

供需平衡与增长目标

 
 
对疫情冲击的属性,是供给较大还是需求冲击较大,存在争议。在疫情爆发期,隔离措施限制人们外出工作和消费,所以是供给和需求的双冲击。同理,疫情消退后需求和供给会同时恢复。这是和一般的经济波动最大的不同。在经济周期下行期或金融危机时,经济面临的是需求不足,体现为增长和就业下行,同时伴随通缩压力。疫情冲击下,增长和就业下行但没有通缩压力。一个含义是,以需求刺激为导向的宏观政策可能带来物价上升压力,宏观经济运行体现滞胀的特征。
 
这样的逻辑推理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供给和需求问题可以相互转化。就中国而言,疫情在本土的大规模传播基本已被阻断,民众在一季度的劳动供给不足带来的收入下降,意味着二季度的总需求将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定的需求管理有合理性。这个视角对美国尤其欧洲可能不适用,因为供给对需求的外溢效应没有中国的情形大,反映了欧美政府的社会保险措施的作用。
 
其次,对于全球化的经济来讲,由于疫情在不同国家蔓延的时间点有差异,一国的供给冲击可能外溢为另一国的需求冲击。进入二季度,随着中国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外需(出口订单)不足成为一个重要障碍,内部需求刺激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那么如何理解动态和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供需平衡问题?现阶段总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吗?在全球范围来看,不存在需求与供给错配的问题,一季度中国面临供给和需求的双冲击,3-5月份欧美面临供需双冲击,后面可能是其他地区。例如,3月19日,特斯拉宣布2座美国工厂暂时停产,3月21日,意大利宣布全国非必要行业的生产活动一律停止。中国在二季度的外需订单少了,但外部的供给(进口供应)也少了。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可以用来缓解通胀压力的渠道是进口。但疫情的蔓延正在导致海外供给受到抑制。在全球疫情没有明显缓解的背景下,不能低估供给端的约束。大规模的需求刺激可能更多体现为通胀上升压力,而不仅仅是贸易逆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大规模刺激导致贸易顺差大幅下降)。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冲击哪个更重要?首先,疫情冲击是实体变量冲击,不是名义变量(比如货币政策紧缩)冲击,货币政策的对冲作用有限。更深层次来讲,隔离措施带来的物理限制使得货币的作用降低,货币经济条件下一般不适用的萨伊定律这时反而适用了,也就是供给创造需求,或者说供给才是最重要的。以需求刺激为导向的政策的风险是滞胀和资产价格上涨,尤其是房地产泡沫。
 
供给比需求重要的判断对经济增长的目标也有含义。一般来讲,宏观政策在总需求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但对缓解供给的约束作用有限。也就是说当供给是主要矛盾时,经济增长受到的约束比较刚性。关键是这样的刚性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在重新确立2020年的增长目标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个客观理性的方式是把2020年上半年作为一个特殊时期,一个百年不遇、政策无法对冲的灾害来处理,宏观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在下半年恢复到潜在水平为导向,比如5-6%的同比增速。这样做的好处是 “忘记”已经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殊冲击,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提振民众的信心。实际上,如上文所述,隔离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价值远超其导致的GDP损失,GDP只显示了防控疫情带来损失的一面,无法体现保障民众生命安全的一面。给定疫情的特殊性,我们需要综合看待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