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 详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马建堂 / 2020-07-06 11:04:5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 马建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千年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伟大实践离不开伟大理论的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生动展开、决胜在即。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达到7.0%,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2019年,我国GDP达到990865亿元,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3.9%,比2012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9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比最近可比的2014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5%,比2014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化解产能过剩取得实效。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2019年四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比2013年一季度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比2016年的最低点提高了4.6个百分点,供给体系质量逐步提高。企业部门去杠杆取得明显进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2019年三季度末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0.4%,比2016年一季度末的高点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2012年底的57.8%下降到2019年底的56.6%,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问题,守住安全底线,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根本的出路唯有实现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和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2012—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298亿元增长到21737亿元,7年间翻了一番,目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达到2.1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已连续多年位居全世界首位。科创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截至2019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15个,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40家。持续投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不断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一直在稳步提高,2019年已达到115009元/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持续高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不少领域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这一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从发展目标上说,协调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从发展手段上说,协调就是要扬长避短,既要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也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克服“木桶效应”,从而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系列重点发展战略举措都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我国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持续支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的1.76倍,比2012年下降了0.08倍。反映31个省区市人均GDP不均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从2012年的0.237下降到2019年的0.235。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201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4倍,比2012年的2.88倍明显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是最终的阅卷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3-2019年,我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300万人以上,在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2-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长到30733元,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有所缓解,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果真正被广大人民共享。截至201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4348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有5326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135436万人。尽管保障水平还不是很高,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建成了全世界覆盖面最广的社会保障网,有效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后顾之忧。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没有一个人掉队的小康,其中最艰巨的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每到岁末年关,习近平总书记总要亲赴深度贫困地区实地考察,与老乡们共谋脱贫致富之路。2012-2019年,我国年末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9000多万人已经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0.6%,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这是人类减贫史乃至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时为全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已经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取向、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了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随着对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持续投入,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6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为创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供了坚实人力基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并迅速扭转局面,取得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态势,有力保障了人民健康安全。群众身边的事无“小事”,我国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使得城乡居民的人居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否则,就会影响小康社会的“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健全了以主体功能区制度为核心,以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不断完善,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有效推进“多规合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三类目标,全面推进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生态环境督察执法,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正是由于这些努力,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在监测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46.6%,比最近可比的201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全国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年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29.8%。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2019年,全国194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74.9%,比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3.4%,比2012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能源资源消费更加集约。2019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能量为0.49吨标煤,比2012年下降了24.5%;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67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了38.8%。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很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全面小康是我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其建成、巩固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都要依靠沿着正确方向深化改革形成的成熟定型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主要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普遍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各方面制度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但不能改变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松劲、不懈怠,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