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专访陆铭:释放更多经济增长内需潜力 详情

专访陆铭:释放更多经济增长内需潜力

新华社 / 2020-09-10 16:13:24
释放更多经济增长内需潜力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共有9位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意见建议。37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位列其中。在这次会议上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看待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势?日前,记者就此独家采访了陆铭。
 
新格局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判断
 
记者:此次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您的发言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
 
陆铭:我汇报的内容主要聚焦城乡和区域发展问题。我认为,“十四五”期间,如果城乡和区域发展方面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得以解决,将产生巨大的“制度红利”。
 
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存在着诸多结构调整空间。包括人口集聚可加强,土地和住房空间错配还需校正,低密度的城市建设模式和户籍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待改善。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与发达国家历史同期相比低大约10个百分点,与城市低密度的建设模式有关。建议加快实施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在发展中营造平衡。
 
记者:您怎么看待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内外形势?
 
陆铭:从国内角度来看,如果不出意外,我国人均GDP在“十四五”期间很可能超过1.2万美元,跻身高收入国家。届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将面临新变化,比如城镇化率、服务业占比都将明显提高,技术创新领域也会带来新动力。
 
从国际角度来看,进入高收入阶段,尽管我国人均GDP仍只有美国的1/5左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们的经济总量很可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5到10年间,这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阶段。
 
然而,挑战仍会持续存在。换句话说,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问题就迎刃而解,有时甚至相反,对于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有所应对。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格局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您怎么理解?
 
陆铭:在逆全球化趋势显现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如何正确理解双循环格局,做出了充分解释。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曾经有过一个阶段,外循环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但全球金融危机后,内循环为主的趋势就逐步显现出来。
 
这里涉及到一个指标——进出口差额,又叫净出口,是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2008年后,贸易顺差在中国GDP构成里,降至非常小的百分比。目前,中国已处在进口和出口基本相当、小幅顺差的水平上。因此,提出双循环是对中国经济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和未来趋势的判断。
 
未来中国要以内循环为主,绝不是说因为当前面临国际经贸局势变化,就不要外循环,被迫退回到内循环上来。应该注意到,包括美国一些州政府或其他国家还是希望跟中国持续发展良好的经贸关系,对此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记者:近年来,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陆铭:从客观数据来讲,有两个指标在下降,符合经济规律。一是贸易顺差,2008年以来,我们由顺差较大变为基本平衡,这是合理的明显下降。GDP的构成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及进出口差额四项内容。在我国GDP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贸易顺差比重下降,意味着其他单项占比上升。这也是我们理解“此消彼长”的一个视角。
 
另一个指标是外贸依存度,也就是进口总额加出口总额,反映经济外向性的程度。2008年之前,我国外贸依存度指标曾经超过60%,是其他大国的两倍左右,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实际也是向常态方向回归。
 
另外,从产业结构角度讲,因为出口总额更依赖制造业,当出口在整个GDP中所占贡献下降,那么国内市场必然增长,这又与经济发展里的服务业占比提高有关。服务业由于比重偏低,未来的发展速度甚至会超过制造业,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这也顺应了内循环为主的趋势。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
 
记者:如何持续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
 
陆铭:内需的相关因素很多。就我的研究领域而言,我在这次汇报里也讲到,我国城市化进程里有些问题不利于内需提高。
 
举个例子,我国现在有近3亿进城人口。研究表明,在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其他因素都被考虑的前提下,外来人口比本地城镇户籍人口消费平均低16-20%。未来随着市民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这部分消费需求是可以释放的。
 
另外,还应考虑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服务业发展特别依赖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低的地方,服务业发展就会受阻。一直以来,我们比较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大城市发展相对受到政策抑制。根据我的研究,通过城市集约化紧凑化发展、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可以促进消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可提升3到5个百分点。如果找准方向,更多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应该还有很大空间。
 
记者:从您研究的城乡和区域发展领域出发,您认为布局双循环尤其是内循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陆铭:强化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在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里,大城市、特大城市及都市圈产生的集聚效应,会促进服务业、科技创新发展,从而打造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议重点推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人群的落户进程和市民化进程,从而释放消费需求。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资。建议加强在人口流入地的教育均等化,促进留守儿童和进城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更优质的教育。短期内可以提振内需,中长期看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积累过程。
 
增强土地和住房管理的灵活性。建议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房价高企的城市增加建设用地供应,加强低效利用的工业和商服用地向住宅用地灵活转换,建设更多商品房和公租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对低成本居住形态的包容度。在人口流出地区做减量规划,闲置的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复耕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跨地区交易和再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稳定房价满足住房需求,释放更多的内需空间。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优化。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和都市圈,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关投资可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宜居和社会和谐三个目标的共赢。
 
此外,在全球化视野下,应更加注重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际通行规则和制度安排,让这些制度规则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