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如何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看看专家怎么说 详情

如何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看看专家怎么说

证券时报网 / 2020-11-06 13:21:16
原标题:杨伟民、王一鸣谈如何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11月5日在国经中心举办的第134期“经济每月谈”活动上表示。本次会议主题为“学习和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杨伟民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亮点,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主要内涵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格局”是对我国经济规模、结构、质量、形态、方式等总体概括;“循环”要打通堵点,畅通生产、分配、需求的循环,以及国内国际的循环;“大循环”是就国家经济整体格局而言的,不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小循环。
 
杨伟民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整体是一个大市场,虽然国内市场中还有梗阻,这些是要打通的堵点,但不能从一个地区范围内简单的说地区内的循环。理解构建新格局要坚持扩大开放,坚持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需求这一战略基点。
 
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推进,杨伟民表示,一要提高自主可控技术及其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特别是在卡脖子领域,面临断供的领域,要逐步实现自主可控,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基础原材料如石油、铁矿石,高技术产业如通信计算机、仪器仪表、化学产品、电气机械和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中间投入都高度依赖进口,在这些领域要尽快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提高自主可控的比重。二要提高国内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的依托国内市场。三要提高消费需求占国内需求的比重,提高消费品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扩大中高端产品服务供给,提高绿色低碳产业的比重,增强供需适配性,重点是要扩大居民消费。四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使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最好能够快于经济增长。五要提高国内国际循环的畅通性。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国际经济循环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内外关系要处理好,但核心要义是循环。当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仍有很多梗阻,很多堵点。
 
在生产环节,重点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包括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也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过去几年,由于要素成本的提高,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关税成本提高,我国已经承受了产业外移压力。新冠疫情又对我国供应链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加上我国产业链总体上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核心零部件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上,与发达国家产品还有较大差距,补链、强链任务还十分艰巨。
 
在分配环节,重点是要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边际消费倾向更强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偏慢,对扩大消费和国内大循环形成明显的制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可能今年收入的差距可能还有扩大的压力。同时,城乡要素合理的双向流动机制尚未形成,要素长期单向从农村流向城市。消费从一般意义上是收入的函数,居民消费率偏低,且还在缓慢下降,怎么解决是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流通环节,重点要解决流通体系现代化,金融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通体系不畅既表现为流通中间环节过多,也表现为运输部门还没有完全有效衔接。铁水联运、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这就导致物流成本相对居高,影响国内经济循环的效率,市场的交易成本。所以下一步也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包括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进一步降低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
 
在消费环节,就是更好的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提高服务消费供给的质量,有效的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同时注意房贷增长较快,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推高家庭债务,对消费领域形成的制约作用。
 
王一鸣还特别强调,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国内循环枢纽和平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因此,在空间上怎么建立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为枢纽的经济循环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循环效率,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依托城市群,培育新发展格局的下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也至关重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