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许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详情

许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 2020-12-08 11:09:46
2020年11月28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和区域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为主题,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权威专家深入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各界对于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方向和部署的认识。
 
许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 许倞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以下为发言全文。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建议》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指明科技创新在我国新时代、新阶段发展的战略重要性;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三个面向”,随着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强化科研攻关的民生福祉导向,在这次五中全会上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四个面向”;提出了要坚持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技部正在抓紧组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是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于凝聚全社会共识,形成各方合力,共同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科技事业发展制定的总体筹划与安排;是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科技发展短期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对于我们这代人,记忆犹新的是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当时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明确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12年规划的实施支撑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支撑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时代。我们记忆犹新的还有,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下,我们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国家战略部署,尤其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飞机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15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今天在移动通信、载人航天、高速铁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实现了国际领先。
 
面向未来制定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我们首先要了解国际大势、了解国家发展的需求。我这里重点讲怎么看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对未来科技发展形势的一个重要判断。
 
科学革命蓄势待发,学科交叉、应用实践驱动成为基础理论突破的新路径。科学研究不断向宇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加速进阶发展,宇宙演化、量子科学、生命起源、脑科学等的原创突破正在开辟前沿新方向,越来越多的科学成果来自于学科交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呈现集成化特点,更加依赖重大设施和新型工具。基础研究的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趋势更加明显,应用基础研究愈加受到关注。这是科学革命方面的新趋势。
 
技术革命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生物、制造、材料、能源等技术群体突破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变革蓬勃兴起。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各领域向智能化跃升的一个重要引擎。肿瘤生物治疗、干细胞等生物技术进入精准化、可调控的新阶段,基因组选择、胚胎生物技术催生农业优异种质和新品种;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等成为材料技术变革新方向;能源技术向清洁、安全、高效方向发展,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可控核聚变、先进储能等技术将引发能源变革;深海、深空、深地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成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维护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竞争焦点。
 
科技创新方面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重大创新将更多来自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场景驱动和数据驱动成为新趋势。科技创新活动日益表现出大众化、集群化、社会化、网络化特征。生物与信息加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日趋模糊。场景成为创新的重要试验场,场景需求驱动成为各类技术集成创新甚至基础研究突破的重要驱动力。数据成为日益重要的创新资源,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科技研发正在颠覆传统的研究范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相互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众包众创等成为重要创新路径。
 
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特点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国家今天在研发投入、产出规模上已经超出了很多的国家,科研质量也在不断上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推动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新水域”。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平台经济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此外,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市场优势,这些都为我们国家下一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强大基础。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创新也给予高度评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在全球第14位,也是中等收入国家里发展最快的国家。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五中全会对我国科技问题的判断是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科技本身而言,我国科技发展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重点领域技术脱钩风险凸显。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新技术应用和生产带来了国家安全、就业、社会伦理等新的社会问题。今天提到未来要建设科技强国,我们要由现在大多数的跟跑,转为创造更多的领跑,所以我们能否有引领科技方向的思维、是否有引领科技方向和产业应用的能力是一个挑战。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也难以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难以赢得主动权。今年新冠疫情也提醒我们,在公共安全领域、公共卫生领域我们的科技储备也还是存在不足的。
 
面向未来,国家正在着手研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对于规划的编制,目前有这样一些思考。
 
规划编制思路上,突出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们新时代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突出引领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人才为本,把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作为改革出发点和政策着力点;突出开放合作,以高水平的开放带动高水平的创新,共创共建全球创新生态。
 
党中央在起草五中全会《建议》的时候提出了要处理好几大关系,我们新制定时代科技规划也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即自主与开放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军与民的关系、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赶超与引领的关系。编制新的科技发展规划,在任务部署上要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四个全面”的总要求坚强研发布局和政策落实。
 
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在国家战略领域内,国家支持的能够承担起国家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包括支撑我们国家在战略领域里自立自强的研究机构、一流大学以及创新型的企业。我们国家最紧迫的是要构建国家坚强有力的、核心的研发力量,所以五中全会提出要抓紧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这是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基地。五中全会还提出要从国家整体布局的层面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强化基础研究,筑牢科技创新的基石。加强基础研究要优化学科布局、研发布局,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推动企业的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多渠道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我们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R&D比例仅为6%,我们希望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使得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能够有大的投入总量。有的同志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到“十四五”末期,我们是不是能够把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增加到8%,到2035年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达到15%左右的水平,这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第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这是我们国家补足创新体系短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这次规划《建议》中,仅保留了两个攻坚战的任务——一个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一个是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要构建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要锁定关键核心技术、锁定“卡脖子”技术,建立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领导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好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
 
第四,加速前沿科技的战略部署,着力实现重点领域创新引领。这是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部署。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加紧部署一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和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引领。
 
第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五中全会从人才的培养、引进、用好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做好各类科技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第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这要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三链融合。要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更加鼓励在社会生产实践当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同时,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要真正支撑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撑引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
 
第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主体。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以及相应政策要更加注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人才流动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还有一定的差距。项目的形成、组织要更加支持龙头企业、支持产学研合作,同时特别关注新型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这是新动能、新机制的生力军。进一步推动高新区的发展,这是我们未来发展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八,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次五中全会当中在对外开放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技创新高地。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些面向国际的科技创新高地构筑更加国际化的学术环境、生活条件。同时,五中全会专门提出要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按照中央一贯的要求,我们希望聚焦前沿科学技术、气候变化、卫生健康、人口老龄化等全球问题,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以上是我们下一步“十四五”科技规划落实五中全会《建议》要考虑的几个方面,我们组织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也正在网上征集大家的意见,希望社会各界,包括清华大学的师生,能够为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