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值得关注的十二点突出问题 详情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值得关注的十二点突出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 2020-12-08 18:04:42
1、经济复苏动力在边际上有弱化趋势,影响明年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1)第三季度,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长4.9%,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但还没有回归常态化增长轨道,而环比增速已降为2.7%,相比二季度的11.7%回落幅度过大,仅比过去5年正常时期的环比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在过去5年中,第3季度实际GDP “正常”的环比增速也在1.0%-1.7%之间。2)更重要的是,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4.3%(剔除汽车消费后仅增长3.6%),还远没有回归常态化增长水平,但环比增速却已经下降至0.68%,这比去年同期“正常时期”的环比增速(0.8-0.9%)还要低。也就是说,疫情之后,我们不仅迟迟没有看到“补偿性消费”,而且在消费水平还没有回归正常增长之时,消费的边际改善幅度就已经下降到了正常时期以下。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看,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突出因素。
 
2、我国经济产业复苏距离正常化增长轨道仍有距离。从单季同比增长情况来看,截至第3季度,各主要行业增速均已实现V型反转,但与正常化增长水平的距离存在较大差异。1)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单季增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19年水平,回归正常增长轨道,但第三产业离2019年增速仍有较大差距。考虑到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3.9%,就业人员占比为47.4%,第三产业没有正常化就意味着整体经济难以正常化、就业压力难以消弭;2)从细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单季增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19年水平,回归正常增长轨道,但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行业等,距离2019年增速仍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行业间的分化极大,在整体复苏中不同部门的企业经营压力和居民就业压力“冷热不均”,“六稳六保”政策不仅需要继续维持一定力度,而且需要提高在产业层面的针对性。
 
3、工业生产开始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工业增速已经见顶。1-9月份,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增长8.2%,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7.2个百分点,比1-7月份提高了0.8个百分点,同时也比存货总体增速高出3.3个百分点。9月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长14.3%,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表明企业间资金周转较为紧张。在此背景下,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与上月持平,环比增长0.78%,较前两月的1.07%和1.15%出现明显下滑,预示着工业增速已经见顶。
 
4、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缺口持续扩大,增长动力越来越依赖于内需的恢复。前3季度,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2%,工业出口交货值则同比减少3.1%,两者增速缺口由1季度的1.9个百分点、上半年的3.6个百分点,持续扩大至4.3个百分点。特别是9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而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减少1.8%,两者增速缺口扩大至8.7个百分点。
 
5、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并不稳固,对房地产投资和其他费用增长的依赖度过高。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8%,但核心动力主要来自房地产投资增长6.3%,而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下降5.3%和0.7%;从投资的三大构成来看更为明显,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大幅下降9.5%,投资增长主要来源于其他费用增长8.3%、建筑安装工程增长2.2%。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没有转正,表明中期预期较为低迷。在房地产业“三条红线”融资新规下,9月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贷款增速回落,但各项应付款增速大幅提升,反映了房企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上扬。
 
6、在出口总体恢复增长中,不同部门的出口表现、承受压力呈现较大分化。前3季度,在出口部门的22大类产品中,实际上仅有10类产品出口增长,其余12类产品出口减少,其中有5类产品出口降幅在15%-30%,3类产品出口降幅在5%-10%,不同大类商品出口表现之间的分化程度显著高于往年,意味着在出口总额增长中,多数行业承受着比往年更为严重的压力。
 
7、债务高企和金融问题滞后显现导致金融风险上扬,刀口平衡更加棘手。截至今年第3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较去年底提升了25.1个百分点,预计年底将达到286%左右,较去年底提高32.2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居民、政府债务均有大幅提高,各部门债务余额同比增长率均在15%左右。金融风险的加速累积和延后显化,将对今年4季度及明年经济运行带来新问题,需要有前瞻性的应对举措,但同时又需要考虑刀口平衡问题,目前市场资金流通并不顺畅,企业应收账款净额持续攀升,同比增速已从3月份的7.3%快速上扬到9月份的14.3%的历史高位。未来金融条件收紧,可能引发银行惜贷、融资成本上升和呆坏账问题。金融信贷政策的退出需要保持相对平缓的节奏,加强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
 
8、需求相对疲软,各类物价指数持续回落,面临通缩紧缩的风险,“债务-通缩”压力正在形成。年初以来,由于需求复苏持续弱于供给,各类物价涨幅不断回落,CPI、非食品CPI和核心CPI持续走低,PPI跌幅再度扩大,说明内需不足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10月份,CPI同比涨幅已显著下降至0.5%,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非食品CPI持续零增长;PPI同比下跌2.1%,其中历来稳定温和上涨的生活资料PPI开始进入负值区间,并呈现跌幅扩大趋势。物价指数的显著回落,叠加近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债务-通缩”压力将达到新高度,实际利率和负债成本显著提高。
 
具体来看,CPI涨幅从1月份的5.4%持续回落至10月份的0.5%;其中,食品CPI同比涨幅从2月份的21.9%持续下降至10月份的2.2%,主要是“猪周期”得到控制。但值得关注的是,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对应的价格指数也持续下行至低位:10月份非食品CPI同比涨幅降至0.0%,连续4个月处于通缩边缘,较1月份显著回落1.6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涨幅降至0.5%,连续4个月处于这一较低水平,较1月份回落1.0个百分点,反映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CPI涨幅持续下行的同时,工业领域的通缩迹象也持续显化,自年初以来呈现出跌幅波动扩大趋势。10月份,PPI同比下跌2.1%,其中生产资料PPI同比下跌2.7%,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值得注意的是,一向稳定的生活资料PPI也进入负值区间,9、10月份同比分别下跌0.1%、0.5%,显示通缩压力正在蔓延,未来可能制约工业经济复苏动力。从出现价格下跌行业的数量增长情况来看,目前仍具有与前一轮通货紧缩时期相似的阶段性特征。
 
9、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并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疫情导致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发生剧烈调整,总体趋于保守。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恶化对消费需求的压制、企业盈利预期下滑和高度不确定性对投资需求的压制、政府收入下滑对基建投资的压制,不仅使得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在2020年充分显现,而且使得中期内居民消费行为、企业投资行为、政府支出行为都趋于过度“保守化”,制约经济复苏节奏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前3季度,企业和居民存款逆势大幅增长,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低于总体投资增速:1)对企业而言,过去3年,企业前3季度新增存款均值为1.3万亿元,但今年却高达5.4万亿元,考虑到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下降,企业存款增加反映了企业更大幅度地缩减支出。2)对居民而言,过去3年,前3季度新增存款均值为6.2万亿元,但在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今年居民储蓄存款却进一步增加到近10万亿元,反映了居民更大幅度地缩减消费支出,这一趋势性变化在疫情暴发之前就已经出现,在疫情中进一步加剧;3)作为对比,2020年机关团体存款、财政存款较往年显著下降,其中,机关团体存款从过去3年的均值2.6万亿元下降至1.5万亿元,财政存款从过去3年的均值8895亿元下降至6278亿元;4)前3季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仅增长0.2%,持续低于总体投资增速,其逆后期调节作用较往年明显下降。因此,如何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总体走出信心不足的局面,依然是下阶段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一个重点。
 
10、财政政策的效率面临系列挑战。一是执行进度的问题。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今年财政支出的节奏比往年有所落后,1-8月财政支出完成全年预算60.5%(近四年均值为66.0%);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全年预算50.7%(近四年均值为54.1%)。这就意味着后4个月将密集性地支出剩余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值得关注。二是2万亿直达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基层想为和能为的问题。截至9月30日,近1.6万亿元下达到资金使用单位,目前形成实际支出1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资金的61.2%,实际效果还有待显化和评估。三是新基建的布局科学性问题。四是新战略在产业政策上的布局和落实问题,特别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上,未来财政如何科学有效地跟进,包括完成在新基建布局和产业政策布局上的调整,以及避免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问题,都使财政效率面临巨大挑战。
 
11、虽然就业压力持续减轻,但就业敏感群体受冲击依然较大。9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失业率同比仍高4.0个百分点,显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考虑到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的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显著上升。同时,相比城镇户籍劳动人口,农民工群体就业和收入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明显更大。1、2、3季度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增速分别为-30.6%、-2.7%、 -2.1%,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7.9%、-6.7%、 2.1%,两方面因素合计,1、2、3季度农民工外出务工总收入同比分别减少36.1%、9.3%、0.04%,前3季度累计同比减少15%。考虑到我国约2.9亿农民工总量和其中1.7亿的外出农民工,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下滑,中短期内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正因如此,5月份以来,随着疫后农民工返城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到来,大城市的就业韧性受到挑战,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反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展望未来,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甚至隐形失业等问题,仍需要一段时期的消化。
 
 
12、尽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但仍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常态状态下意味着中国经济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对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的把握,需要在乐观中转变视角。现阶段经济复苏的全景分析表明,需求侧复苏总体滞后于供给侧,消费复苏持续滞后于投资复苏,服务业持续滞后于工业复苏,内需复苏持续滞后于出口复苏,各方面压力依然较大。
 
以上观点节选自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2021)《迈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执笔人为刘元春、刘晓光、闫衍,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