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从新发展格局透视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详情

从新发展格局透视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12-22 14:10:36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为定下2021年经济工作基调,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科技、产业链、内需、改革开放、种子耕地、反垄断、大城市住房以及碳相关工作明确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结合新发展格局视角透视明年的八大重点任务,2021年即将迈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第一步,其必将按照“创新与安全并济”“消费与需求结合”等关键点逐步完成铺垫。  
 
       创新与安全并济
 
   创新发展与安全稳定,是中国经济巨轮稳定持续前行的重要保障。此次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同时,在粮食安全方面,重申“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会议明确,要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更重申“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创新与安全事关中国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发展,更是落实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议围绕创新与安全的表述,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一脉相承。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而科技创新又与产业进步、粮食安全、种业安全息息相关。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值得期待。”在黄征学看来,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明年会加大力度,同时,科技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也会跟进。此外,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需要科技力量支撑,更是确保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在产业发展方面,会议强调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赋予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定位。同时,明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提出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就是要防止产业链中断,确保产业链条的长期稳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暴发初期,我国的产业链条出现中断,后来通过国家协调等努力才让产业链重新衔接,从而实现了重启经济的目标。可见,围绕打造自身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必不可少,当然,这也有赖于科技创新的巨大支撑。
 
  正如会议所指出的,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消费与需求结合
 
  会议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会议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此外,围绕推进改革开放,会议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同时,重申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黄征学看来,这对外传递了决策层将消费与需求紧密结合,并落脚民生的重要决策精神。“消费需求的释放与收入、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密切相关,一旦能够为民众提供稳定乐观的消费预期,一定会激发消费支撑,继而利好扩大内需战略落地。”黄征学认为,实际上,这正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所在。
 
  “毕竟,理解新发展格局不能片面,其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间,重视需求侧管理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要点之一,这也将有序引导和释放需求,强化内需战略。”黄征学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需求侧管理就是要聚焦制约总需求增长中的中长期、系统性问题,在货币、财政等短期调控工具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国内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在国内需求中的比重;持续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以及坚持扩大开放,提高双循环的畅通性等。
 
  “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温彬认为,需求侧管理的提出,让扩大内需战略有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意味深长
 
  当前,中国经济一些关键指标正在陆续转正,这些“正”能量汇聚中国经济复苏的磅礴动能,使今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明年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不是对立的。从分配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高质量发展,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增长率。从目前形势看,明年经济恢复好于今年是肯定的,但由于明年经济增长仍存在变数,谋划好明年经济增长“托底”工作仍十分必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学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央提出明年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表明2021年中国经济具备了恢复到合理增长区间的条件,经济增长的确定性大为提高,这与2020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因而2021年提出具体目标也是顺理成章的。
 
  由于受基数影响,2021年同比的经济增长会呈现前高后低且大幅波动态势。如以同比指标设定目标的话,年度增速会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对此,孙学工建议,以季度增速指标设定目标,表述为“2021年各季度经济增速在5.5%以上”。也可考虑以环比年化增速设定增长目标,比如设定在6%左右,这与当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当。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央综合考虑内外部形势变化后作出的理性决定,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了引导各方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图。”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对本报记者说,受疫情影响,2020年经济增速与往年并不具有可比性,综合今明两年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5%,总体将处于合理区间。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不再停留在增速上,而是更加关注结构和质量,因此,淡化增长目标释放出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是适应新阶段变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本报记者表示。
 
  刘向东认为,中央强调“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意味着经济发展仍是首要任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确定合理的区间需要灵活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配合,既要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的系统风险,也要防止经济达不到预期的合理区间,而拖累既定的经济目标实现。
 
  未来5年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平均增速
 
  孙学工认为,“十四五”时期有必要设定具体的GDP增速目标,这有利于综合反映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果,为高质量发展的评估考核提供依据;有利于有效引导市场预期,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有利于与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远景目标相衔接,确保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陈卫东指出,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升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在推动疫后经济恢复的同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隐含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结合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看,预计未来5年经济有望实现5%以上的平均增速。
 
  刘向东也认为,“十四五”时期,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仍需要设定一定的经济增速目标,作为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参照系。
 
  正确处理好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
 
  “在对新发展阶段的认识下,处理好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变得比较明晰,即统筹多重目标要求使经济发展在保持一定增速的情况下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换句话说,在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刘向东指出,处理好两者的措施就是既要做好逆周期调节,同时做好跨周期设计和调节,驱使经济增长围绕着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波动,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动向:一是供给和需求在提升中保持动态响应与平衡。在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打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循环,建立正向反馈机制。避免结构性体制性因素导致的供给需求之间响应机制钝化、反馈机制失灵等问题,警惕供给与需求之间负向反馈导致经济收缩的风险。二是抓好“六稳”“六保”之首的就业,保持就业数量较为充分,就业质量较为稳定。
 
  韩保江也认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丝毫不能忽视规模和速度。只有在适度可靠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惠及全体人民。
 
  平衡好今年、明年和后年的关系
 
  韩保江指出,要平衡好今年、明年和后年的关系,关键是明年要有一个好的经济增长表现。因为,无论是消化今年留给明年的“发展成本”和超量化的政策压力,还是为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厚植基础,2021年都必须重视“稳增长”,只有稳住经济增长,其他“六稳”“六保”的政策目标才能实现。
 
  刘向东表示,由于疫情带来的扰动主要在今明两年,因此,在熨平经济波动方面,要两年整体来看,即两年时间的经济发展回归正常水平,这就意味着要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与调节相互配合和相辅相成,并由这两年正常过渡到2022年。要实现这一平衡,2021年的经济发展既要保持现有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中长期任务,确保经济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为“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迈好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预示着明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会逐步回归正常化,并在后年进入正常操作。”刘向东说。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