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新型消费发展迎来新机遇 详情

新型消费发展迎来新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3-30 16:21:53
疫情期间,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发展迅速,成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也成为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研究制定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部署了包括培育壮大零售新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等24项工作。在新一轮实施政策的推动下,新型消费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鼓励对象更加明确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消费模式近年来不断涌现,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但任何新生事物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持,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便为进一步培育新型消费提出了24项具体发展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流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漆云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消费模式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现阶段的新型消费模式主要是《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这些方面,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的升级,下一阶段新型消费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从短期来看,《实施方案》体现出了现阶段促进新型消费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相对明确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她认为,《实施方案》还提出了一些基础性长期措施,比如维护新职业从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用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从长期政策促进的角度出发,具有很明显的体制机制促进作用。
 
“这些措施顺应了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环境的新消费需求,为这些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她说。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实施方案》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涵盖范围更加全面。《实施方案》针对零售新业态、“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文化和旅游、在线教育、智能体育等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给出了更加细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是鼓励对象更加明确。《实施方案》鼓励办公楼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布局建设零售新业态;优先推广针对急诊死亡率高的心血管疾病的智慧监测和医疗服务;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优先建设一批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优先针对贫困地区开发在线教育资源。
 
三是工程项目更加突出。《实施方案》提出开展“双品购物节”,促进健全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开展国际物流供应链协同发展及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新型消费发展,对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新业态出现时间较短,发展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
 
洪勇认为,目前我国新型消费发展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政策规范滞后等突出短板和问题。此次《实施方案》提出的24项措施中有多项是为了解决目前遇到的这些问题,以更好地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实施方案》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方案》明确支持数据资源共享;三是《实施方案》有效优化资源布局应用。
 
漆云兰认为,发展新型消费目前遇到的困难不仅有短期现阶段的问题,也有一些长期的短板,需要政策措施来逐步完善。《实施方案》从政策和具体实施措施方面来促进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既有优化新消费环境,促进整个消费环境改善方面的措施,也有从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出台的一些普惠性政策措施,具有很明确的指向性。
 
“比如优化监管服务,这是需要加强的基础性措施。24条措施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常态化的工具,比如从土地、财政、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来降低交易成本和支付成本,针对性非常强,比较务实。而在加强商品供应链服务创新、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等方面,对完善供给侧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她说。
 
此外,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新型消费发展,洪勇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一是应关注新型消费发展的热点问题。《实施方案》已经对新职业新工种、平台从业人员保障、境外个人境内移动支付便利化、中小商户平台支付成本、数字人民币的试点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建议,未来应继续关注新型消费领域反垄断、社区团购等问题。
 
二是应制定新型消费发展的主要目标。《实施方案》已经设定了快递物流进农村的时间,未来应针对其他新型消费发展领域设定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三是应鼓励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梯次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等不同层级消费中心布局,未来在其他领域也应该制定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推进措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