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 详情

《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

中国经济报告 / 2021-04-23 23:47:13

4月22日,2021年春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在北京发布。本次会议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研究院协办。以下为IMF经济顾问兼研究部主任Gita Gopinath撰写的概要部分: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一年。疫苗的持续推广提振了人们的情绪,但病亡人数的持续增加仍然令人担忧。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与疫情的未来发展路径有关。2020年全球各国经济活动的萎缩如此急剧且同步,这在人们的记忆中是前所未有的。但情况本可能远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更糟。尽管难以精确衡量,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人员的估计显示,如果有关国家未实施超常规的政策支持,经济萎缩的幅度可能是当前的三倍。为了击退疫情,避免各国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分化,同时防止各国内部不平等现象的不断加剧,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前景有所改善

全球经济2020年估计萎缩 3.3%,2021年预计将增长6%,2022年增速预计放缓到4.4%。目前估计的2020年经济萎缩幅度比2020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小1.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下半年经济增长快于预期,原因是大多数地区放松了封锁措施并调整适应了新的工作方式。相比2020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当前的2021年和2022年增速预测值分别高出0.8和0.2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几个大型经济体推出的额外财政支持,以及今年下半年疫苗推广预计对经济复苏起到的推动作用。全球增速预计在中期放缓至3.3%,这既反映了疫情对供给潜力造成的破坏,又体现了疫情暴发前即已存在的一些因素,包括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增长减缓。相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由于有关国家在新冠疫情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应对政策,经济衰退的长期创伤效应很可能较小。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更大,在中期内将承受更为严重的损失。

不同的影响

依赖旅游业和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以及政策应对空间有限的国家,遭受了特别巨大的产出损失。在危机发生前,上述很多国家的财政状况就已经十分堪忧,它们实施重大医疗卫生应对政策或支持民生的能力较低。经济在实现预期的复苏之前经历了严重的萎缩,给某些群体的就业和收入带来尤其不利的影响。年轻人、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以及非正式行业的工作者普遍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冲击。疫情很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显著加剧。

相比疫情之前的预测,2020年收入降至极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估计已增加近9500万。此外,低收入和发展中国家更难应对学校关停的问题,因此这些国家学生的课业损失更为严重,其中女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损失尤其严重。不同学生群体遭受的负面影响不同,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不平等。

全球前景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走势取决于健康危机的演变路径,包括疫苗对 新病毒株是否有效,疫情是否会因新病毒株持续更长时间;降低经济损失(长期创伤效应)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融资环境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经济的调整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各国具体情况的相互作用,将决定各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以及危机在中期内对经济造成长期创伤效应的程度。这场危机在许多方面都是独特的。在一些国家,由于政府提供了政策支持,且人们缺少支出机会,导致储蓄大幅增加,一旦不确定性消退,这些储蓄可能被迅速释放出来。与此同时,由于许多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特别是在消费倾向高的情况下),加之延期偿还贷款的政策到期失效,因此尚不清楚这些储蓄中将有多少会用于支出。总的来说,短期内风险处于平衡状态,但之后偏于上行。

鉴于前景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应重点实施审慎的政策——即无论全球大形势如何,这些政策都应是审慎的。例如,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失业保险的资格范围,将个体经营者和非正式行业劳动者纳入保险体系(见2020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第二章);确保将充足的资源投入医疗卫生、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加快向低碳经济过渡。此外,政策制定者应随时准备灵活调整政策支持。例如,随着疫情的演化,应将政策重点从提供生存保障转向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应将政策调整与经济活动的改善相挂钩,同时保障社会支出,避免长期维持低效支出。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在可信的中期框架内提供短期支持(见2021年4月《财政监测报告》)。如果高额债务限制了行动空间,那么还应加强税收征管(取消一些税项减免、改善登记系统的覆盖面以及采用设计完善的增值税),提高税收累进程度,并减少浪费性补贴,以此创造政策空间。

政策重点

决定各国适当政策立场的因素各不相同,其尤其取决于各国回归正常的进度。因此,各国需要根据其所处的疫情阶段、经济复苏的力度以及经济的结构特征来调整应对政策。一旦疫苗得到普及且医疗卫生体系的应急备用能力总体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就可以放松限制。当疫情尚在延续时,政策首先应侧重于摆脱危机,优先安排医疗卫生支出,提供针对性强的财政支持,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监控金融稳定风险。之后,随着经济不断复苏,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危机对经济造成的长期创伤,着眼于提高生产能力(如开展公共投资),并促进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特别是考虑到当前的不确定性。因此,当最终取消政策支持时,应避免采取断崖式的突然调整(例如,应逐步减少政府在临时解雇和短时工计划下承担的那部分工资,同时增加录用补贴,以实现必要的资源重新配置)。同时,不能忽视长期挑战——这包括提高生产率、改善政策框架、应对气候变化等。各国的复苏速度不同,可能导致政策立场分化,特别是如果发达经济体从疫苗普及中更早获益,就更是如此。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应提供清晰的前瞻性指引和政策沟通,这不仅对于本国货币政策立场的适当调整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新兴市场的外部融资环境以及政策立场分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为实现这些目标,并确保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继续缩小其与高收入国家之 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必须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在医疗卫生方面,这意味着要在全球范围内确保充足的疫苗生产并以可负担的价格予以广泛分配——包括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COVAX)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使所有国家都能迅速、彻底地击退疫情。国际社会还需共同努力,确保资金受到约束的经济体能够获得充足的国际流动性,用于必要的医疗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和基础设施支出,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各国还应密切合作,加大气候变化缓解工作的力度。此外,为解决贸易和技术摩擦背后的经济问题(以及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的缺陷),也需开展强有力的合作。在国际税收政策近期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各国应继续关注通过合作限制跨境利润转移和避税逃税行为。

新冠肺炎被宣布为“全球性大流行病”迄今已有一年。这一年里,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生计遭受了巨大损失。随着疫情不断扩散,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承受丧亲之痛,而撰写本期《世界经济展望》的工作人员也有亲人在疫情中失去了生命。全球病亡人数持续增加,数百万人失去工作,这凸显出全球社会仍然面临极其严峻的社会和经济挑战。

不过,尽管疫情的未来发展路径仍然很不确定,但走出这场健康和经济危机的道路已经日 渐清晰。科学界的创新与智慧使我们目前拥有多种疫苗,可以降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同时,人们在疫情中调整了工作和生活方式,这使全球经济得以在总体流动性减弱的情况下继续有效运转,各地区的经济复苏总体而言都强于预期。在去年采取空前规模的财政应对政策并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一些经济体(特别是美国)提供了更多财政支持,进一步提振了经济前景。

相比之前的预测,我们目前预计全球经济在2021年和2022年的复苏势头更为强劲,2021年增长率为6%,2022年为4.4%。然而,各国之间和一国内部的复苏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危机可能产生持久的经济破坏,因此,复苏前景面临严峻的挑战。

全球所有地区和收入水平不同的各组国家的复苏速度不一,这反映了疫苗普及速度、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结构性因素(如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发达经济体中,预计美国的GDP今年将超过疫情前水平,而许多其他国家在2022年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同样,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GDP已于2020年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许多其他国家预计需要等到2023年较晚时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

复苏路径的分化很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较疫情前预期显著 扩大。相对于疫情前的预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2020-2022年的累计人均收入损失相当于2019年人均GDP的20%,而发达经济体的损失相对较小,为11%。这将导致减贫进展出现倒退,极度贫困人口2020年预计将增加9500万人,而营养不良人口将增加8000万人。

随着我们对疫情冲击在不同部门和国家之间的传导途径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基于过去严重衰退的经验,我们现在能够更好地评估可能的中期损失。许多变量——最初所受冲击、经济结构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为我们对中期内持久破坏和创伤效应的预测提供了依据。尽管从全球经济的中期损失来看,本次危机的影响预计小于全球金融危机,但经济破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特征可能不同于上次危机。发达经济体在十年前的那场危机中受到更大冲击,而低收入国家和新兴市场在本次危机中所受损害更大。

然而,这种分化不仅发生在各国之间,也发生在一国内部。国内的收入不平等很可能会加剧,因为不仅在发达经济体,而且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年轻人和技能较低的劳动者受疫情影响更大。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女性就业率仍低于男性,这加剧了这种差异。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部分原因是危机对某些部门的影响更大:在年轻人或低技能劳动者更为集中的部门,以及受自动化影响更大的部门,都受到了更大冲击。由于危机加快了数字化和自动化驱动的经济转型,许多失去的工作岗位不太可能恢复,因此,劳动力需要在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这一过程本身往往伴随着重大收入损失。

上述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多种潜在的上行和下行风险并存。经济前景在很大程度上 仍取决于病毒与疫苗之间的较量。如果疫苗领域取得更大进展,经济前景将得到改善,而如果出现抗药新毒株,经济前景可能急剧恶化。复苏速度的显著分化也可能导致出现不同的政策立场。近几个月,长期利率大幅上升,其部分原因是,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改善,市场调整了对美联储政策回归常态的速度的预期。如果利率的上升是有序的,并反映了更强的经济增长预期,那么它们不一定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困难。但如果利率的上升反映出,随着经济复苏势头增强,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需要急剧收紧,那么可能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那些债务负担重、融资需求大的经济体产生不利的溢出效应。这些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将由此进一步拉大。

为避免出现分化,最重要的是在世界各地结束这场疫情。与此同时,需要通过经济政策减轻持久破坏,确保经济复苏,并为疫情后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这其中应考虑到可用的政策空间。前所未有的经济政策行动已经避免了更糟结果的出现——我们的估计显示,如果各国未迅速提供政策支持,去年的严重经济萎缩的幅度可能至少是现在的三倍。相较于疫情前的情况,许多国家目前的政策空间更为有限,债务水平已经上升。因此,随着病毒与疫苗的较量展开,各国必须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以保证在这一不确定时期继续有能力支持经济活动。各国需要根据本国国情采取相应的方法,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到疫情所处阶段、经济复苏的力度,以及本国的社会和经济情况。正如本期报告所讨论的,随着疫情继续发展,应将政策重点放在医疗卫生支出上(疫苗生产和分发、治疗、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同时向受影响的家庭和企业提供针对性强的财政支持。随着经济复苏继续取得进展、劳动力市场状况恢复正常,各国应逐步减少有针对性的支持,防止出现断崖式的突然调整。同时,应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技能再培训,并在必要时提供收入支持,帮助他们渡过转型期,同时扩大录用补贴,帮助创造更多就业。快速、简化的破产程序能进一步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投入相关资源,如通过增加教育支出,弥补在疫情期间学习中断儿童的课业损失。

一旦卫生危机消退,政策重点可以转向建设更具韧性、更加包容、更为环保的经济,以促进复苏和提高潜在产出。优先任务包括: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以缓解气候变化;加强社会援助和社会保险,以遏制不平等加剧;采取激励措施提高生产能力和适应数字化经济要求;以及解决债务积压问题。

各国为上述举措提供资金的能力不同。在财政空间有限的国家,重点是改善税收征管,提高税收累进程度以及调整支出方向——包括扩大医疗卫生、社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在这方面,有益的做法是在可信的中期框架内实施政策,并遵循最高的债务透明度标准,这有助于控制借款成本和降低财政风险。

从国际上看,最重要的是各国应通过合作确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接种疫苗。疫苗行业正在努力生产相当于正常年份产量三倍的疫苗。不出所料,它们当前正面临重大挑战,包括需要克服在疫苗生产投入品供给方面存在的瓶颈。获得疫苗的机会也很不均等,高收入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6%,却预先采购了50%的疫苗。各国需要共同努力消除生产瓶颈,扩大产量,保证所有人都能获得接种机会,包括通过为“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提供资金,因为许多低收入国家高度依赖这一机制。同时,还应避免实施出口管制。

政策制定者还需确保各国能够获得充足的国际流动性。主要国家的央行应就未来政策行动 提供明确的指导,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以避免2013年的“削减恐慌”再现。进一步延长 “暂停偿债倡议”的期限,落实二十国集团“债务处置共同框架”以促进有序债务重组,这些措施将使低收入国家受益。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将得益于IMF的新一轮特别提款权分配。它们还可积极利用IMF的预防性融资,如灵活信贷额度和短期流动性额度。

尽管目前的重中之重是抗击疫情,但在化解贸易和技术紧张局势方面取得进展也很重要。在缓解气候变化、推动数字化、改革国际企业税收、限制跨境利润转移和打击避税逃税等方面,各国也应开展合作。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开展了重大创新,并大幅提高了经济支持力度,有能力承担这些举措的发达经济体更是如此。而现在,我们在多边层面也需要采取这种有魄力的行动。疫情期间,IMF已经向85个国家提供了大规模支持,国际社会还应在此基础上付出更大努力。如果我们不进一步采取措施,给予所有人公平的机会,那么各国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可能会显著扩大,几十年来全球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