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2021-09-07 17:15:44
当前,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养老产业发展不强、养老服务科技支撑不够、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强、适老宜居环境建设不足等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破解,更好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以银色产业发展,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一)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少企业退休职工、城乡居民老人的财富储备还不足以支撑机构养老的费用,对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首先,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制度的全覆盖,正朝着人群的全覆盖的方向在发展。其次,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目前总体上看还是非常缓慢,建立年金的企业只有7万多家,与我国现有1000多万个企业的数量规模相比,还不到1%,只覆盖了2300多万人,在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中仅占7%,绝大多数的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是没有企业年金的。此外,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虽然说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文件中就已经提出需要逐步建立,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专门出台相关的制度及政策规定,在第三支柱建设方面还是比较滞后的。因此,总体上看,在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支柱是短板,第三支柱还相对薄弱。除此之外,养老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也是导致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花钱买服务”的养老理念还得不到老年人的广泛认同,导致养老产业只是“看起来很美”。
(二)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是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传统养老习惯的养老服务模式。然而,目前各类养老服务的供给存在不足,服务质量也亟待提高。社区和居家养老方面,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在社区和家里享受养老服务,特别是上门服务和护理服务,但由于准入门槛高、利润空间薄、服务人员缺等因素,这方面供给长期发展缓慢,由于多种复杂原因,近年来还出现“邻避现象”,一些“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受到社区居民抵制而难以落地。机构养老方面,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虽突破30张,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其中结构很不均衡,存在“四多四少”:即公办多、民办少,城市多、农村少,郊区多、城里少,普通住养型多、医养护结合型少,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总体偏低。医养结合方面,实践中还存在某些误区,面临医保政策不衔接、准入门槛偏高等问题,一些地方还存在偏重医养机构的结合而忽视医养服务结合的问题。此外,长期照护方面,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巨大,但支付能力又普遍较弱,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费用筹集机制,导致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供需不对接的现象长期存在。
(三)养老产业发展不强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老年人健康疗养、老年用品等服务产业未形成规模。一是健康养老产业主要以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为主,相关养老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只能提供简单生活服务,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亟待加强。二是针对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如老年理财、老年疗养等服务较少,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特殊服务的“一站式”企业或机构几乎没有。三是养老产业各个环节较为独立,上下游产业间未形成带动效应,与医疗、旅游、金融、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不足,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中医药养生、温泉疗养等健康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医疗”“旅游+养老”等一系列新业态发育仍然不充分。四是很多地方缺乏科学统一的健康养老产业布局规划,健康养老产业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平衡,供需不匹配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养老设施基础薄弱,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缺乏集养老、养生、康复等一体的高端健康养老设施支撑。五是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发展中面临着服务技术操作无标准、服务和产品质量管理不完善、服务合同不规范等问题,一些纠纷时有发生,阻碍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此外,现阶段众多房企已经开始尝试推养老地产项目,但它们更多的是想通过养老项目获得土地资源,进行养老地产部分之外的住宅开发、商业配套的开发,养老地产只不过是现在企业比较好的一个拿地模式。
(四)养老服务科技支撑不够
从整体而言,我国智慧养老仍处于新兴阶段,在产品应用、技术融合、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往往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面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呈现明显的“三重三轻”特点。一是重技术、轻需求。当前智慧养老的供给过于依赖技术驱动,追求诸如“物联网”“云计算”“AI”等最新技术的使用。但缺乏从老年人或老年人家庭出发,从满足他们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从解决养老服务行业的痛点出发考虑问题。在技术和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契合度不够。比如,一些可穿戴设备的体验还不够优化,同时对老年人群体的情感交流功能考量不足。二是重产品、轻服务。随着智慧养老的蓬勃兴起,市场中出现了“智能穿戴”“远程报警”“智能康复”以及“健康管理”等很多类型产品,让人们耳目一新。但产品所需的持续有效的服务支持却往往缺位,导致产品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最终被束之高阁,很多产品“不是用坏的,而是放坏的”。目前各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系统采用的接口标准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规范,数据处理和共享利用困难,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重概念、轻场景。随着“VR”“区块链”“富媒体”等前沿技术和概念的不断引入,智能养老产品供给得到了不断丰富。但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系统的应用场景,将线上技术与线下服务有机融合,让用户可以便捷、快捷地使用,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
(五)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强
受养老服务工作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缺乏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奖励激励机制等因素影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多数养老服务人员是下岗职工及周边农村妇女,且年龄普遍在40岁至50岁之间,没有经过专门的护理培训,影响养老护理质量,部分养老机构出现护理员“找不上”、“留不住”、“跑的快”的现象。一是养老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虽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年龄相仿,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日常沟通交流,但由于受到体力、技能等因素制约,导致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而由于学历层次低且学习能力较弱,导致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乏基本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程度偏低。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由于重视程度与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基本未经培训或仅经简单培训就直接上岗,服务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仅能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照料服务,无法满足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康复保健等较高层次的专业服务。三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流失率高。许多养老护理员“走马灯”似地调换工作,他们将从事养老工作作为保底的最后选择,一旦有合适岗位,随时提出离职。
(六)适老宜居环境建设不足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老年人居住条件、公共服务、社区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参与等方面显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与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过去较长时期,由于城市建设中没有老龄社会意识,许多基础设施和住宅都是按照成年型社会的需求设计和建设的,进入老龄社会后迫切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出行条件。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6层以下楼房中,约80%没有安装电梯,老年人上下楼非常吃力,不得不成为“室内老人”;很多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出入口没有无障碍坡道和扶手,无障碍卫生间和适老洗浴设施远未普及,造成老年人出行难、如厕难、洗澡难等,这些都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许多正在进行的老旧小区改造只是外立面翻新、部分设施修缮,不涉及增设养老服务设施及社共办公活动用房,且主要针对的是失能半失能及特困老人的居家适老化改造,对社区普通老人的改造方案不容易落地,影响到受益人群的范围。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