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央行: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 详情

央行: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 / 2022-02-21 22:00:16
一、2021年我国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
 
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初步测算,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分部门看,2021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3.7%,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72.2%,比上年末低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6%,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
 
与主要经济体相比,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可控。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末美国(286.2%)、日本(416.5%)、欧元区(284.3%)杠杆率分别比2019年末高31.3个、37.1个和27.2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杠杆率为275.9%,比2019年末高19.9个百分点,增幅比美国、日本、欧元区分别低11.4个、17.2个和7.3个百分点。可见,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较快恢复增长,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而言并不算高。
 
二、疫情防控得力、经济稳步恢复、宏观政策有效等因素共同促进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
 
一方面,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是宏观杠杆率企稳的关键所在。名义GDP是宏观杠杆率计算的分母,其增长快慢对杠杆率变化有重要影响。2020年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一度明显放缓,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这对稳杠杆作用突出。2021年我国名义GDP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加快10.1个百分点,推动宏观杠杆率明显下降。分季度看,2020年第二季度起,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边际趋缓直至转为下降,2020年前三个季度杠杆率增幅分别为14.1、7.4、4.1个百分点,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杠杆率分别下降1.4、2.1、2.2、0.7、2.7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下降。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以可控的债务增量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一是政策有力。疫情冲击发生后,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响应及时有力,2020年共推出9万多亿元货币支持措施,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同时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出台规模性纾困措施对冲疫情影响。2020年政府债券净融资8.32万亿元,比上年多3.6万亿元。总的看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得当,形成合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经济大盘。二是政策有度。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搞“大水漫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2020年5月后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2021年以来保持了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继续为经济稳步恢复保驾护航。从两年平均看,2020年、2021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两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得益于此,我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相对克制、可控,2021年总债务余额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比2009-2019年总债务增速平均值低7.3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有效。货币政策始终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注重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注重用改革的方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持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注重提高精准性、直达性,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此外,近年来金融风险攻坚战遏制了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势头,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增效提质。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助于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
 
三、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未来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同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经济增长韧性不断增强,也为未来继续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匹配”机制本身就内嵌有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之义。预计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