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疫情下我国就业模式变化、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详情

疫情下我国就业模式变化、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 2022-03-10 19:51:06
一、背景介绍; 
 
二、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
 
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就业模式的变化;
 
四、新就业模式的概念、特征与发展状况;
 
五、结论与讨论。
 
一、背景介绍
 
报告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长期、中期以及短期三个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我国就业趋势的基本理解。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而言,长期看我国已于2005年前后越过“刘易斯第一拐点”,进入“刘易斯区间”,即劳动力供给状态由充裕转变为有限阶段。在2035年左右达到“刘易斯第二拐点”,届时劳动力将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完成。随着人口结构转变,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总量减少。另一方面,疫情中的居家隔离令和封城措施限制了人员流动,在短期内减少了劳动力供给。
 
从需求角度讲,首先从长期来看,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稳就业”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技术进步通过重塑生产组织过程,对劳动力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并且2021年以来我国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也进而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其次从中期角度看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序幕,政府开始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同样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最后就短期而言,一方面中美贸易战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损失,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带来了极大冲击。
 
二、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
 
新冠疫情给我国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方方面面。从劳动力供给来看:第一,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措施使得返乡劳动力无法及时返城复工,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第二,居家隔离令限制了线下工作的开展,使得线下劳动力供给减少、线上和平台劳动力供给增加。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给劳动力需求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影响:第一,疫情期间企业一方面因融资状况恶化,部分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用工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因疫情隔离措施,工作场所人员密集企业的用工需求减少。第二,疫情期间居民消费需求受到约束,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第三,线上工作和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使得线上和平台用工需求增加。
 
新冠疫情冲击下,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负6.8%,全年增长2.2%。经济下行也导致就业形势发生变化,2020年2月中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创2018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6.2%。在2022年一季度,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失业人口增加,按照调查失业率同比上升约一个点计算,新增了400万人左右;第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增加,城镇就业人口下降6%,大约2640万就业者退出劳动市场;第三,受此影响的就业人口中大约有7568万人处于休假未上班状态。
 
此外从长期来看,我国就业趋势的波动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20年2月达到最高值(6.2%)。从整体来看,失业率长期处于平稳下降的趋势。从失业率的波动幅度来看,疫情初期失业率波动幅度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从持续时间来看,疫情对失业率的冲击持续了一年左右。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显示,从长期来看,就业市场景气回升速度快,在2020年第三、四季度回升最为明显。借助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变化、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困难就业人数的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疫情造成的就业的波动加大,但对整体趋势没有影响。
 
对农民工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在疫情初期下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较为平稳、波动幅度较小,目前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年轻群体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更大、时间更长。年轻群体2020年7-8月份失业率较高,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疫情期间找工作难的状况。
 
总体而言,新冠疫情在短期对劳动力市场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企业复工率降低、城镇失业率升高,短期内就业形势不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处于平稳向上趋势。这一趋势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得益于政府在疫情期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为新就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第二,得益于人口结构的转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总量减少。第三,得益于新就业模式的发展,新就业模式在疫情期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就业模式的变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传统就业模式的就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并且就业模式通常受到技术的影响。我国正在经历第四次新技术革命,新技术的发展通过改变就业模式,进而影响到劳动市场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当前我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新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这其中,在新冠疫情外部影响下,对于稳定就业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平台就业为代表的新就业模式在疫情下得到了发展。
 
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投资不断增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4G和5G网络基站数量大幅增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作为居民获取信息最主要来源的比例持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发挥信息媒介作用日益增强。除此之外,农村电子商务、线上办公等形式的发展普及也推动了平台就业新模式,这无疑降低了劳动者进入市场的资本门槛。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提高劳动市场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效率、满足经济中更加个体化需求从而增加了社会经济总量。总体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领就业模式的变化,通过提高线上办公规模、推动电子商务等销售模式以及各种新的工作组织方式,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新就业模式的概念、特征与发展状况
 
报告首先对新就业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所谓新就业模式,是指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伴随着数字经济平台而产生的新的工作组织形式,由该工作组织形式衍生出来的一种普遍性的灵活式、分散式就业模式。其有三点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工作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而产生的灵活、分散的组织方式;第二,劳动者与工作岗位的结合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衍生出新的依托于平台的劳动关系,其中一种是自雇(创业),另一种是较为有弹性的平台雇佣关系;第三,工作状态发生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灵活性,并且新就业模式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在更加灵活多变的工作状态中。新就业模式克服了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创业的资本投入门槛;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
 
从发展现状来看,新就业模式提供了规模巨大的工作岗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的研究,截止当前,平台经济能够提供1亿以上的工作岗位。从结构上看,平台经济提供的工作岗位以住宿餐饮业为主。以抖音为例,疫情之后,抖音平台的工作岗位增加到3000万人以上。从行业结构来看,零售业占比最高,高达五成以上。一方面,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为“稳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疫情背景下数字经济平台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活动总量,进而增加劳动需求。
 
在未来新就业模式的就业规模将持续壮大,数字平台提供工作岗位的规模依然会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但是这一模式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首先,新的雇佣方式未纳入与传统模式并列的概念体系,这会导致新的劳动关系下劳动者和雇主的权责不明晰、社保体系不完善。其次,这种工作组织方式也存在较高的不稳定性,他的具体运行过程会跟随市场运行发生变化,未来会演变为什么样的工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新就业模式下工作技能偏低,不利于青年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不利于未来工业化社会需要的技能增长。这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优化的问题。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疫情条件下我国就业形势和就业模式的报告研究,大体可以得出四个结论:
 
第一,新冠疫情在短期对劳动力市场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经过一年左右逐渐趋于稳定。这得益于我国出台的促进就业政策、人口结构的变动及新就业模式的发展。
 
第二,互联网影响就业的主要机制在于通过发挥信息媒介作用,降低了劳动市场搜寻成本,提高个体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增加社会经济活动总量,降低劳动者进入市场的资本门槛。
 
第三,新就业模式是指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伴随着数字经济平台而产生的新的工作组织形式,由该工作组织形式衍生出来的一种普遍性的灵活式、分散式就业模式。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新就业模式在疫情下对促进就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就业模式下的工作岗位规模逐渐增多,其中服务业相关工作岗位占比最高。疫情背景下,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为“稳就业”发挥了突出作用。未来新就业模式下的就业规模仍会继续增大,同时这种就业模式也将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优化。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