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范志勇: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 详情

范志勇: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

中国经济新闻网 / 2022-03-30 14:30:4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范志勇3月26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2年第一季度)上表示,在当前全球结构性高通胀背景下,我国所采取的政策取向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未来政策仍然应立足国内,最主要关注的点还是在国内物价水平温和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据悉,本次论坛聚焦“供需双冲击下的全球结构性通货膨胀”。
 
  范志勇认为,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更加主动有为、积极进取,及时运用降准降息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还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和引导,引导流动性更高效、更精准注入到实体经济,支持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时指出,供应链重组和地缘政治冲突对原有供应体系造成冲击,再加上疫情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全球供应网络重新面临总需求急剧扩张。造成了突如其来的“全球”通胀。本轮全球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结构性特征,全球消费中心价格快速上涨,全球制造中心的CPI和PPI出现了“剪刀差”分化,以出口大宗商品为主要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在下降。
 
  报告认为,供应链重整使得集装箱短缺限制了全球运输能力、芯片行业成为全球供应链断裂的“重灾区”,促进了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趋势,对通货膨胀造成了短期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对通货膨胀影响较小。大宗商品市场价格长期高位震荡,商品表现同中有异,全球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导致了通货膨胀快速上升。
 
  范志勇在报告中分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制造中心的通货膨胀变化趋势。报告指出,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并不高,生产者价格指数较高,在去年年末生产者价格指数一直在10%以下,进入2022年以后由于国内采取了一些保证生产资料供给的政策,所以,PPI是下降趋势。CPI通货膨胀并不严格成立,CPI和PPI出现“剪刀差”分化,因此,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判断并不严格成立。
 
  范志勇认为,随着发达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转向,未来的通货膨胀不是一个持久的现象,但未来通货膨胀在多长时间内能够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正常水平,或者是政策制定者认为的比较合适的水平,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对“牺牲率”的考量。
 
  此外,范志勇还认为,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背景下,我国进行高耗能行业重整,短期供需衔接出现空挡,总需求不足与供给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我国PPI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以及国内短期供给冲击的影响处在高位,是整体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整个CPI处在低位。
 
  最后,范志勇提出,针对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积极以实现经济平稳,同时对资本市场要通过改革维持预期稳定,更加保护产权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表示,中国国内形势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政策要立足国内。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不是最应该关注的核心对象,最应该关注的核心对象是国内CPI水平处在温和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