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2022年宏观调控思路、部署的特点及理解 详情

2022年宏观调控思路、部署的特点及理解

2022-04-07 15:22:52
2022年宏观调控注重“实效”。宏观调控政策的总体要求是“稳健有效”,其中“有效”是重点。政策注重“实效”,即以结果为导向,确保实现“稳”。这就要求宏观调控政策不但要解决认知和态度上的“看得见、看不见”和“要不要”的问题,还要解决“能不能”的问题,涉及政策的“时度效”。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重点都不在于具体的名称和工具,而在于最终的“实效”。 
 
在复杂环境中,特别是在多重相互制约因素的环境中,注重“实效”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需注重“结构性”“提前发力”和“迭代互动”。财政要平衡短期的“有效”和长期的“可持续性”,必然强调“精准”。货币要在“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环境中“有效”,同样也需要“结构性”。 
 
为了稳住市场预期,形成良性循环,更有把握“稳”住经济,有必要在逆周期的需求管理政策上“提前发力”。货币政策提前降息、降准推出结构性工具,向市场发出清晰明确的信号。财政政策提前下达专项债发行额度并尽早发行。提前准备好项目储备,完成实物工作量,甚至还包括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为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好“度”,有必要高度重视市场状况。真实的政策选择是在互动和迭代中演进,最后达到结构性偏宽松状态。房地产行业下跌或者恶化的趋势已有所缓和,但目前购房者观望预期还没有逆转,房地产企业还处在“自救”状态中,行业的稳定和恢复还需要过程。房地产政策同样面临“松不得”和“紧不得”的困境,按照注重“实效”的政策逻辑,房地产政策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市场互动或者博弈中寻找最终的“时度效”。 
 
此外,202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经济受疫情冲击后经历了下跌、恢复、偏热、回调的完整周期。国际需求临时大幅转移到我国,国内一季度产能利用率持续达到甚至超过历史高点,工业经济运行在偏热区间。三季度,经济有正常回落的要求。但我国在2021年难得的时间窗口较密集地推出部分带有中长期目标的高质量增长要求,如“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市场对这些目标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双减”“双控”等带来短期内成本上升约束加大,影响了经济增长。特别是政策执行中出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加剧了市场调整。此外,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风险暴露,对市场的信心和增长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2022年宏观调控政策还需深刻反思、精准纠偏,减少直至清除不必要的负面冲击。这将有利于经济恢复到正常运行轨道,可在“基本面长期向好,可支撑经济潜在增速”假设上,借助必要的需求管理工具,利用经济内在弹性实现经济潜在增长。 
 
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应对“三重压力”和可能的风险暴露作出全面部署,特别是全面深刻总结2021年宏观管理和调控过程中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知、宏观调控政策及地方执行等多层面的偏差,针对需求、供给和预期等方面设计了基于长期目标和约束的、注重实际效果的有力、有效、前瞻的七大改革与政策。 
 
其中难点是如何有效扭转较弱的市场预期。看到问题和困难,有意愿应对和解决,并准备了充分资源包括机制上的调整,以有能力应对,甚至需要通过达成一定效果,才有可能逐步改变市场预期。其中,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是关键。建议尽快明确并落实足够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在合理满足房地产信贷需求政策的基础上,加快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在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基础上,探索存量债务的合理置换。 
 
稳住需求侧的关键是稳住房地产市场,并加大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工业投资对冲。受疫情持续、2021年部分政策和经济下行影响,2022年的就业和工资等收入增长不容乐观,与此相关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业消费较难超越疫情前水平。出口是2021年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2022年还会有一定的持续性,但从增量的角度看,还不能报以较大期望。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之中,会进一步拖累消费和投资增速。因此,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必要增速,有赖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上升以及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目前看,主要通过5个方面“稳”经济。一是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稳定问题,落实各方责任,确保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氛围。二是对高质量增长等相关重大战略和长期问题的认知要正本清源,处理好长期和短期、全局和局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是必要的政策纠偏,在执行上统筹协调,将认知和稳增长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四是积极应对可能的短期风险暴露。五是跨周期和逆周期相结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统筹,应对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问题。 
 
作者: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