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支持发消费券给全体居民,不要区分富裕程度
2022-05-31 16:28:10
要点速读:
1、发放消费券就要给全体居民,不要区分富裕程度,因为甄别谁穷谁富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中间的过程所引发的其他次生问题不一定比这个问题小。
2、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实体经济方面,对市场主体需要救助,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救助。对于普通的消费者也需要进行补助,因为他们的生存的确和原来相比要更艰难一些。
3、从2008年金融危机起,我们进入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大的运行轨道,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中间有微调,有一些比较稳健的提法。但总体来看,都是在过去传统财政政策框架上采取偏积极的财政政策。
正文:
当前一季度经济数据逐月向下,4月份数据超预期,出现了特别大的下跌,这是目前看到的客观情况。从财政上看,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速度并不低,对我们来讲遇到了一个客观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同时,财政收入状况又面临很大压力,使得供给和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靠什么来弥补?大家都知道,财政发债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当前,财政收入减少时要加大财政支出,这对矛盾过去不是经常遇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用财政工具,以及使用的度就需要进行客观分析。过去在研究政府财政工具时,我们都知道是有比较丰富的工具箱,现在我们积累了精准施策的经验,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比较注重精准施策。财政也有大水漫灌的政策,但操作不是那么经常和普及。使用财政工具时,如何发力是我们需要考量的,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第二,从2008年金融危机起,我们进入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大的运行轨道,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中间有微调,有一些比较稳健的提法。但总体来看,都是在过去传统财政政策框架上采取偏积极的财政政策。回首看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从应对金融危机起到应付新冠疫情,他们的财政政策,他们的工具、量、种类和频率比中国高很多,当然也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原来我们以为美国这样的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实际上现在来看他们的协同性是达到了方向和力度上的高度协同。他们的政策方向,或者财政资金的很多来源是在货币政策协同下完成的,这是我们看到的现状。相比之下,中国还是很温和,我们总是在财政政策使用方面比较稳健,即便2020年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在财政上开了一些口子,在3%的赤字率的水平上有了一些突破性安排,但总的来看,依然实行比较稳健的政策。
今年的财政政策大部分是定好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好的盘子,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也差不多是去年定的盘子,定目标时,大致上是根据去年的形势来制定的。一季度的规模跟常态比,已经是属于比较大的规模,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了1.8万亿元,超过去年同期两倍,整个地方政府债券的存量规模达到31万亿元,发行1.8万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是3626亿元,专项债发行1.46万亿元,发行节奏比去年快,这反映了中央在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达到5.5%时,就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往年比,特别是和2021年相比,今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速,提速的原因和背景,我分析5.5%这个指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大多数学者根据长期一般的分析,一般资源的潜在关系,大概认为5%左右,认为5.5%的专家还是比较少,中央提出5.5%是比较高的数据,这也需要我们更大的力度来支撑。
今年一季度之后,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使得国内经济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不管是经济增长、就业,还有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都面临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还需要更大的力度。2021年这一年,我国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留有很大的余地,我们基本是向常态化偏于中性的扩张政策靠拢,而不是非常激进,为政策留下了空间,今年应该有更大的债务空间来做这些安排。首先从总量看,应该有突破。今年遇到的困难和形势比2020年更严峻,2020年采取的政策还要继续采取,比如赤字红线,这个红线也是我们的心理线,在国际上看也不是一个法条,但今年确实是很困难,是过去一些年最困难的时期,所以要采取比较大的动作,2020年采取的政策都应拿出来。同时还应该有新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困难局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是有空间,同时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市场上两个特别大的,我们期待和关注的特别国债,特别国债与开支相对应的是消费券,当然也不一定消费券都是由国债发行的,但是有专家提出来国债发行,我也比较支持。应该由国家发行一笔特别的国债,参考美国2020年的处理方法,他们几次向公民发放人均超过4000元美金,这是很大的数据。从我们的情况看,中国是具备这个条件的,现在也是很需要的。当然讲特别国债不是只用于消费券,还可以用于建设。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实体经济方面,对市场主体需要救助,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救助。对于普通的消费者也需要进行补助,因为他们的生存的确和原来相比要更艰难一些,社会层面上有很大一个层面是手停嘴停,不干活就没有收入了,只有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企更稳定一些,生产是停顿的,但收入下降不多。但民营和个体需要救助。
从拉动经济来看,拉动基建当然是最好的。各方面都需要钱,但需要研究,既然是救急性质,不是中长期行为,那就要研究它怎样来得快、来得好、来得更直接。这个意义上,还是要采取一些大水漫灌的方法,所以我非常支持发放消费券,我这个建议也是一贯的,我看到很多专家也讲到了发放消费券给什么样的收入人群,特别反对要给全体居民,我的观点恰好相反,发放消费券就要给全体居民,不要区分富裕程度,因为甄别谁穷谁富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中间的过程所引发的其他次生问题不一定比这个问题小。向全体公民发放一定数额的消费券的同时,还是可以建立一个捐赠机制,大家认为自己可以渡过当前时期,不需要国家救助的,可以自愿把它捐出来,建立一个基金再用做下一步的救助,但我觉得这个要搞大水漫灌,这有很多的好处,从公平性、可操作性、速度来讲都有很多的好处,害处很少。当然还要建立补充机制,还是可以做得到的。并且我建议这个来源是由特别国债来支付,向全体居民发放,因为有的地方发得起,有的地方发不起,但他们的生活费除了房租的差别之外,其他的物资在现在很畅通的流通体制下,价格是差不多的,所以这个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2020年以来一贯的看法,再次呼吁,在当前形势下具有更大的迫切性。
总体看,我国的政府债务控制还是非常有力度的,我们还是在合理的政府债务空间内。在当前特殊环境下,加大力度有所突破是必要的。我们参考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力度增加更大一些,是有空间的。中央政府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务加起来占GDP的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还可以在方面再做一些工作。我们的政府信用比较好,国家信用更好,债务融资成本相对低,如果都是用钱,都是要支付利息,政府和国有企业、平台公司,在用途一样的情况下,都是用于民生,用于救助的安排,那用国家的会更好。
当前情况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对当前的外部冲击,应付周期性困难,应付疫情的特殊考验,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有更大的力度,简单的修修补补,在一个方向上加一点点力度,是达不到效果的。
(整理自毛振华于2022年5月25日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主题为《积极财政政策下的财政空间》,未经本人确认。)
作者: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