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当前全球面临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详情

当前全球面临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中国经济导报 / 2022-06-27 15:48:42
 
2021年以来国际通胀水平明显上行,告别了长达10余年的低通胀时代,特别是2022年以来国际通胀水平进一步快速上升,美欧等经济体物价总水平连续创下历史新高。5月份,美国、英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分别为8.6%、9%,继续创40年历史新高。欧元区CPI同比涨幅为8.1%,再创历史新高。欧元区中,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爱尔兰、荷兰、希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立陶宛等国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7.9%、6.9%、8.1%、9.9%、9.1%、8.5%、8.2%、10.2%、11.3%、20.1%、16.4%、11.8%、18.5%。土耳其、阿根廷等少数国家甚至呈现恶性通胀态势,CPI同比涨幅分别为73.5%、60.7%。此外,5月份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涨幅为10.8%,4月份欧盟27国PPI同比涨幅为37%。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美欧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发通胀水平走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采取一致性的量化宽松政策,程度远高于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尤其是美联储。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联储紧急降息到零,并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从2020年2月末至2022年3月末,美联储仅仅用24个月的时间将总资产规模由4.21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近9万亿美元,远超出上一轮10年的扩表量。此外,与“大放水”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大刺激”对全球通胀也存在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府共推出了7轮财政纾困救助法案,总金额达6.68万亿美元。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也由2019年的4.6%跃升至2020年的14.9%。财政货币“双放水”不仅直接推高了美国国内的消费价格,还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给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成为全球性通胀的重要推手。
 
二是逆全球化思想不断加深,也在持续影响全球物价形势。贸易保护主义从不同层面提高供应成本,最终推升物价水平。例如,加征关税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推升物价水平;保护主义还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例如西方国家鼓吹本地化生产,吸引跨国公司回流,导致各类要素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一些跨国公司还受政治和舆论压力,改变供应渠道,被迫选择更贵的原材料,导致产品价格上涨;美国动辄“长臂管辖”,对特定企业和产业链进行制裁,人为中断、扭曲产业链,使供求关系发生快速变化,价格失去控制。总之,保护主义抑制了全球贸易发展,削弱了专业化分工,降低了生产效率,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大敌”,更是全球通胀的“病根”。
 
2022年以来国际通胀水平进一步快速上升,美欧等经济体物价总水平连续创下历史新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美欧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发通胀水平走高;二是逆全球化思想不断加深,也在持续影响全球物价形势;三是乌克兰危机影响的超预期性,加剧了全球通胀的持续性
 
三是乌克兰危机影响的超预期性,加剧了全球通胀的持续性。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不断“拱火浇油”,最终引发乌克兰危机。危机发生后,美国及其盟友多次宣布对俄实施制裁措施,涉及金融、能源、粮食、制造等领域,这给“高烧不退”的国际大宗商品“火上浇油”。疫情冲击叠加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冲击了全球基本能源、矿产和主要粮食供应秩序,推动了能源、矿产、粮食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再加之,目前乌克兰危机影响的超预期性,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胀的持续性。英国能源监管机构表示,每个家庭将因能源价格上涨,每年增加燃气、电力等支出折合人民币约6000元。面对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美国等国不但没有反思,反而频繁“甩锅”给中国、俄罗斯,意图转移群众注意力。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 刘方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