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大湾区 大战略 大发展——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 详情

大湾区 大战略 大发展——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

求是网 / 2022-06-29 14:44:13
大湾区 大战略 大发展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扬帆起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3年多来,大湾区建设推出了哪些政策举措、取得了那些发展成就、积累了哪些经验启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
 
  记者: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如何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
 
  肖渭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开启大湾区建设新征程。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实践表明,“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责无旁贷地担当着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推进大湾区建设,将促进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使港澳从国家强劲发展中获得广阔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各具独特优势。推进大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港澳与内地双向开放,促进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紧密联系世界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优势,联手“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我国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引领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大湾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是中央赋予大湾区建设的历史重任和建设好大湾区的内在要求。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有基础有条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创新产业新体系,打好重大风险防控攻坚战,为粤港澳三地发展注入新动能,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破解粤港澳三地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改善粤港澳民生福祉。当前粤港澳三地自身发展面临着不少挑战,整体来看也在市场互联互通、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等方面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推进大湾区建设能够从解决湾区民众最关切的问题出发,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通过制定一批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完善的条件。
 
  记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主要从哪些方面推动落实?推出了哪些政策举措?取得了哪些成就?
 
  肖渭明: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各有关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纲,构建“1+N”规划文件体系,狠抓政策落实,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创新极点(两点)为主体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本建立。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大平台建设全面提速。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港澳科研机构和人员可共享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个基础前沿类专项全部对港澳开放申报。鹏城国家实验室进展顺利,广州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香港、澳门在脑科学、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的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内地合作不断深化。大湾区院士联盟在香港成立。
 
  要素跨境流动更加高效便捷。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相继建成运营,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深中通道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莲塘/香园围口岸、横琴口岸、青茂口岸正式开通,皇岗口岸重建工程加快推进。“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模式实施。出入境证件便利化应用深入推进,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交通运输、金融、通讯、医疗等领域应用进一步便利。“跨境一锁”在珠三角九市全面实施。粤港澳跨境非营运小汽车指标管理新规出台实施,澳门单牌车入出横琴配额逐步增加。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跨境理财通试点正式开通。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构建。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地,港澳居民在珠三角九市同等享受购房、就业、就学、参加社会保障等政策。职业资格互认范围不断拓展。广东省公开面向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招考公务员,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探索招聘港澳居民。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成立,港澳创业者纳入内地补贴支持范围。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美丽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合作办学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快建设。“港澳药械通”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家机构落地,已审批药品13种、器械3种。横琴“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有序推进,为来粤创业就业的澳门人士提供服务。
 
  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基本落地,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出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改革4.0版政策,加快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启动,自由贸易账户、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等外汇管理改革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持续加强,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全域消除黑臭水体,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
 
  重大合作平台迈上新台阶。横琴开发开放开启新篇章,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粤澳双方联合组建管委会和执委会,财税、人才、出入境管理、金融开放等配套政策和“二线”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前海深化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深入开展制度创新,全面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延期、目录扩围、门槛降低等举措。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广州期货交易所在广州市南沙区注册成立并正式挂牌运营,南沙科学城和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启动建设。强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利用,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运营管理,研究创新监管模式和科技体制机制。
 
  记者: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实践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和启示?
 
  肖渭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无论是国际、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事业。我们深刻体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做好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认识体会。
 
  一是始终坚持“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研究政策推动工作,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根本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是“一国两制”。我们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同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使法治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各项政策出台实施都要确保依法依规、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二是始终坚持市场主导,善于用市场机制、市场手段解决问题、激发活力,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主要方式。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市场化程度和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推进大湾区建设,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不断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三是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增强大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社会关注度高,推进大湾区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关切和诉求,落实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聚焦难点、痛点、堵点精准发力,让大湾区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湾区人民,不断增强湾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始终坚持广泛宣传,善于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不能忽视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推进大湾区建设,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持续细化对已出台政策的宣传解读,注重用港澳社会愿意听、听得懂、行得通的方式提高宣传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夯实推进大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
 
  记者: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肖渭明: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自身还有不少短板。从外部环境看,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处在双循环前沿的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成威胁。从自身发展看,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有待向纵深推进,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仍有一定障碍,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跨境人流、物流面临较大限制;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还有一定不便,部分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积极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功能布局,推动粤港澳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深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
 
  二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加快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稳步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深圳在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先行示范区建设步伐。
 
  三是推进民生领域融通,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享受购房、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服务的政策举措。强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治和生态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
 
  四是加强青少年交往交流,不断增进了解增强认同。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港澳青少年到大湾区内地参观、学习、生活。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服务,提供有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
 
  五是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发挥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功能,积极推进在重点领域开发开放方面先行先试,以小切口推动构建跨境联动发展新机制。
 
  作者:《求是》杂志记者 黎海华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