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内需成稳定下半年宏观经济关键 详情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内需成稳定下半年宏观经济关键

中新经纬 / 2022-07-07 11:37:56
受俄乌冲突及其制裁措施、疫情等因素冲击,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三重压力”进一步增大,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甚至为负。5月以来,随着疫情好转,以及政府采取系列政策措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经济逐步企稳。
 
下半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内需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或将进一步减弱,宏观政策将持续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随着政策持续显效,宏观经济将逐季回升,中国经济或将进入快速复苏通道。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本身的底色没有问题,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没有问题。我们预计二季度增长1%左右,但经济运行离正常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上半年“三重压力”持续增大
 
首先,消费遭受疫情严重冲击,对经济造成较大拖累。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下降1.5%。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跳水,由3月的113.2降至86.7,创下1991年该指标设立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汽车以及住房相关消费大幅下行,疫情多地散发对旅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造成较大冲击。
 
其次,三大投资“一快、一稳、一降”,房地产投资持续承压。1-5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累计增长6.7%、10.6%和-4%。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节奏加快带动基建投资逐渐发力,但疫情带来短期扰动,影响项目施工进程;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受限、供应链受阻,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房地产投资承压下行。
 
再次,受外需减弱与国内疫情冲击,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在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主要商品出口增势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延续高增长,医疗仪器及器械等防疫产品的出口增速放缓。海外生产持续恢复削弱替代效应,美国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降温,对机电产品、房屋装饰产品的出口拉动作用减弱。同时,价格因素影响增大。未来,外需减弱、供应链还在修复中、成本高企叠加高基数,出口增长承压。
 
然后,疫情冲击下工业、服务业生产双双下滑,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1-5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3%,明显低于上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7%)。其中,采矿业维持高增速,能源保供持续显效,煤炭等能源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制造业生产大幅放缓,疫情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严重受阻;服务业受疫情重挫后恢复缓慢,仍维持低迷景气。
 
最后,CPI低位回升、PPI高位回落,物价整体平稳运行。1-5月,CPI、PPI分别累计同比上涨1.5%和8.1%。在疫情扰动、猪肉价格止跌等因素影响下,CPI涨幅低位回升。通胀整体温和,一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中国货币政策保持克制,没有“大水漫灌”;二是粮食价格总体稳定;三是也反应了经济下行背景下需求较为疲弱。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显效叠加上年高基数作用,PPI涨幅高位回落。全球能源、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金融政策持续发力,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动力不足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2年上半年,相关部门执行一次降准政策和两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出台创新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新的结构性支持工具,货币信贷平稳较快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1-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累计15.76万亿元,同比多增1.66万亿元。同时,信贷投向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工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信贷余额高速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创历史新低。
 
不过,疫情蔓延影响了企业资金需求意愿,导致中长期贷款出现明显少增。2022年1-5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4.77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为43.86%,同比分别大幅少增1.01万亿元、下降10.49个百分点。
 
上半年,利率水平整体下行,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今年1月央行下调1年期MLF和7天逆回购利率至2.85%和2.1%的历史低位,此后这两大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政策利率保持不变;货币市场利率走低;贷款利率亦进一步降低。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整体呈现先稳中有升、后波动贬值的态势。4月以来,在美联储紧缩政策外溢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波动走贬,5月中旬最低曾贬至6.7967,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跌破6.8,为近两年内低位。
 
同时,受货币政策宽松等因素影响,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呈现低位震荡态势。截至6月24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收于2.80%,较年初持平,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28个BPs。受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影响,地方政府债发行明显增加。信用债发行大幅减少,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有所收敛。2022年1-5月共有12家企业债券出现违约,同比减少108%。未来,国债收益率或将呈现低位震荡格局。
 
此外,多重扰动因素叠加,A股走出深“V”行情。随着多重政策推动经济复苏,近期市场出现恢复性上涨。信心恢复、宏观边际改善,A股一改年初以来的疲弱表现,出现震荡反弹走势。
 
政策助力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复苏通道
 
在此背景下,自3月以来,各部委、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企业纾困、扩大投资、助推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等多方面的措施。
 
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20亿元,今年出台的各项留抵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货币政策方面,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
 
消费政策方面,多地发放不同金额的消费券,实施购买电子产品补贴等措施;对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房地产政策方面,多地放松限购、限贷政策,下调房贷利率;5年期LPR下调15个基点,引导房贷利率下降。
 
助企纾困政策方面,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减免3—6个月租金;增加民航应急贷款额度1500亿元,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加快1000亿元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市场预期和信心逐步恢复,预计疫情将逐步好转,2022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企稳回升,有望推动消费缓慢恢复,基建投资将加速回暖,服务业有望缓慢复苏;此外,“猪油粮共振”推升CPI涨幅,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动力趋弱叠加翘尾因素影响减弱,PPI涨幅有望继续回落,PPI-CPI“剪刀差”将收敛。不过,出口增长或将进一步承压。
 
在金融方面,受政策发力与经济好转影响,金融市场也将持续回升,预计下半年M2和社融增速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普惠小微、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信贷增速仍有望维持在20%以上的高速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有望逐步趋稳;股票市场预期平稳向好,但仍须重视疫情反复、全球经济增速趋于回落、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可能给A股市场造成的扰动。
 
然而,疫情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据此进行悲观、基准、乐观三种情景预测。
 
悲观情形下,疫情再度超预期暴发,防控措施加码,再次冲击经济供需两端活动,预计三季度及全年GDP均增长3.2%左右。
 
基准情形下,疫情在个别地区仍有散发,对人口流动特别是跨区域流动仍有影响,消费、服务业等受影响较大行业的恢复相对较慢,预计三季度及全年GDP分别增长4.6%、4%左右。
 
乐观情形下,疫情有效控制,防控措施逐步放开,人口流动基本恢复正常,消费、服务业等较快恢复,预计三季度及全年GDP分别增长6%、4.7%左右。
 
进一步稳经济的宏观政策建议
 
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工作要求,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活动影响;完善日常监测和应急管理机制,加大对受疫情直接影响的市场主体支持,通过发放封控补贴、发放留工补助、扩大房租减免惠及面、制订保险计划等方式补偿企业,尽量保住市场主体;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二是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全力帮助企业纾困和扩大有效投资。通过增值税留抵退税、税费缓缴、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困难企业降成本、增动力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考虑到地方政府收支压力增大,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
 
三是货币政策强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维持合意的融资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择时、择机运用降准等工具,继续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及意愿,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持续加大对重点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作用,适时增加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的规模。
 
四是进一步发挥投资托底经济的作用,“多箭齐发”助推消费恢复。扩内需政策仍须以投资为重,充分发挥基建投资托底作用。应对居民收入下降带来的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建议阶段性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居民个税负担,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五是从供需两端支持合理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供给方面,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密切关注房企资金链情况,重点监测高风险企业债务状况,加大力度化解房企债务风险。可动态调整“三道红线”等监管政策,给予企业更多调整和适应时间。需求方面,要坚持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原则,宜将更多房地产调控职责下放到地方。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释放购房需求。
 
作者: 周景彤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根据周景彤7月5日在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2年第3季度)发布会上对《“三重压力”倍增,政策全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部分所作介绍整理而成。〕(中新经纬APP)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