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专访陈建奇: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与指导思想 详情

专访陈建奇: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与指导思想

金融时报 / 2022-10-17 14:08:59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回顾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十年历程,深入总结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对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报记者就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及未来展望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陈建奇教授。
 
  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成就
 
  《金融时报》记者: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发展理念到具体实践,中国经济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和亮点?
 
  陈建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十年间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国国内经济社会的整体环境变化,也体现在中国与全球的关系上。
 
  一是续写经济稳定发展的奇迹。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将近五分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GDP达到了1.25万美元,向着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增速快于经济增长。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
 
  三是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2012年至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教育水平得到了历史性提高,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全方位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0亿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入肺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长江干流全线水质连续两年实现了二(Ⅱ)类及以上,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V)类,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过去十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居世界第一,从2016年到2020年,我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
 
  五是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2.7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接近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万多篇,排名全世界第二位,是2012年的5.4倍。探月工程、火星探测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等顺利实施,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取得突破。
 
  六是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商品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最终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27.5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56.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由51.1%上升到54.7%。以人民币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金融时报》记者: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如何?
 
  陈建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紧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
 
  首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目标,推行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公平竞争。备受关注的知识产权制度等稳步实施,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供重要基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
 
  再次,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更加灵活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实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
 
  最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重点就是实行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提高传统规则水平,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开放,推动开放由货物贸易向服务和投资领域拓展。经过7次压减,负面清单条目由最初的190项减少到2021年版的27项,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海南推出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局面
 
  《金融时报》记者:十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开放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提高、新突破,开放型经济指标稳居世界前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陈建奇:首先是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推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成为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尽管逆全球化有多重因素,但不平衡是难以回避的深层次根源,那些认为在全球化过程未能得到足够利益的国家出现民粹主义及民族主义倾向,英国脱欧就是典型的案例,世界经贸合作从注重效率转向更加关注公平,“逆全球化”难以回避不平衡的内在挑战。面对“逆全球化”问题,一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坚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解决不平衡问题,缓解“逆全球化”的深层次矛盾。共商共建共享本质就是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倡导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二是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保障大家都能从合作中获得利益,有效应对全球化不平衡的巨大挑战。
 
  其次是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坚持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战略方向,营造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加快双边、多边以及区域、次区域谈判,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及数据等要素充分流动,缓解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一是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基于产业分工的利润分享机制,支持企业扩大海外投资,以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缓解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问题;二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促进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推动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四是深化全球数字经济的开放合作,积极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通过自贸试验区探索数字经济治理经验,推动数字经贸合作的规则创新。既强化企业积极参与数字竞争的规则意识,也通过数字治理创新解决跨境合作问题,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最后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一是打造自贸区合作新平台。目前自贸试验区已形成“1+3+7+1+6+3”的基本格局,海南省正在打造自由贸易港。中国已经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当前重点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倡导推动高水平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二是打造国际展会新平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1957年4月25日,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推动建设三大展会新平台。“京交会”在2019年更名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三是打造国际金融合作新平台。2013年以来我国推动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及丝路基金建设,成为促进国际金融合作的新平台。亚投行专注基础设施投资,与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形成互补关系,已经成为重要的多边金融合作平台。人民币国际化为创新国际金融合作平台提供重要基础,当前人民币已经进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也有助于优化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促使国际金融体系更加稳定。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和依靠力量。如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陈建奇: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二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中国倡导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动高铁、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先进技术产品走出国门,深化全球的创新合作,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技术出口限制形成鲜明对比。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休戚与共的地球村,共享创新成果,是国际社会的一致呼声和现实选择,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国与世界加强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
 
  三是强化数字经济创新合作,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持续迸发,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强化与各国的数字经济合作,在充分放大和加速其正面效应的同时,把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促进产业数字化及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占据主动。
 
  四是加强人才交流,增强创新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结合国际经验来看,衡量综合创新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存量存在正相关关系,预示人才对于创新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当今时代,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红利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人才优势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才要素资源充分流动,成为创新合作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引领
 
  《金融时报》记者:面对百年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重塑新时代中国经济,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把握和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关键是什么?
 
  陈建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把握和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关键。
 
  把握新发展阶段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还要发展的重大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既是中国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贯彻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方法的重大问题。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回答了新时代怎样推动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全链条的循环。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放弃对外开放而搞闭关自守,而是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同时,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表面是发展问题,但深层次体现为改革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下一步如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您怎样看待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
 
  陈建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巨大成就与40多年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未来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还得依靠改革开放。
 
  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必须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能无的放矢,这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未来应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不鲜见,比如收入分配差异较大的问题、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问题、社会资源要素不充分利用问题等。不平衡不充分并非特指某一具体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出现了非稳态特征,如果不进行深入的改革调整,经济发展低效率、低质量等问题可能日益突出,因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重在提质增效。
 
  对于如何提质增效的问题,则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降成本、补短板,推动制约经济提质增效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如何提质增效的制度环境,这些都是侧重不充分问题的解决。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促进城乡之间及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着力促进国际收支更加平衡。从这个角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自贸区战略、雄安新区建设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举措,构成了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
 
  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取得40多年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社会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的新征程,这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方式的新征程,这是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征程,这是以人民为中心、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这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
 
  作者介绍
 
  陈建奇: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中国青年经济学人。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研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