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详情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2023-03-01 13:55:32
把握必然抉择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塑造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了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开放比重提高。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们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环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5年达到峰值的62.4%下降到2020年的32%,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最高时的超过10%下降到目前的2%以内。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90%以上(国家统计局,2022)。在此背景下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随着人均收入提高,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日益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从需求上看,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依托规模庞大的人口,国内市场还会不断扩大。从供给上看,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和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只要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我国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竞争新优势。
 
下好先手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从国际比较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人口和面积大国皆是如此。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大循环潜力巨大,客观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同时,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不稳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经济,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把握国内需求潜能,开拓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坚持开放取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促进的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产业关联和相互依存度都较高,如我国现在是世界约140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内需外需市场本身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和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坚持市场导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促进的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而不是各地囿于本地市场的自我小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面向全国而言的,不能理解为各地以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为主体。从国家看,要指导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地方看,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依托自由贸易实验区和各类开发开放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摒弃大而全、小而全,不搞地区封锁,不搞盲目重复建设,积极探索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促使本地经济繁荣和各地良性互动。
 
明确重点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把握工作着力点。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打通经济循环的卡脖子环节,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联接,在开放发展中强链补链。二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三要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流通的硬件和软件、渠道和平台,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的人财物流和数据流信息流。四要积极主动扩大内需,通过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升消费,既改善人民生活,又促进经济循环;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着力打通卡点堵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五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六要针对国内国际循环各自问题和双循环共性问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七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注意补漏洞、强弱项,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