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基建 > 诸大建:推进社区微基建正当其时 详情

诸大建:推进社区微基建正当其时

转载:上观新闻 作者:诸大建 / 2020-06-21 22:54:46
原标题:诸大建:与“新基建”“老基建”三管齐下,推进社区微基建正当其时
 
【编者按】随着城市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社区营造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认为,就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无论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还是疫情之后进入新阶段,基建投资都需要“三管齐下”:既要继续推进以“铁公机”为代表的老基建,又要加强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基建,还要以中国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搞好社区营造微基建。推进社区营造微基建,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以下是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
 
诸大建:推进社区微基建正当其时
 
当前,“新基建”是个热词。而从社区营造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要引入一个“微基建”的概念。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把社区营造微基建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事项进行推进。
 
当下推进社区营造微基建的重要意义
 
在具体谈社区营造微基建之前,我想先来解读一下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这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区营造微基建的意义。
 
在理论层面上,社区营造微基建是落实人民城市理论的重要抓手。在我看来,总书记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包括三个方面或“三个people”的含义。一是在城市发展的目标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是for people;二是在城市发展的内容上,要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这是of people;三是在城市发展的路径上,要履行好党和政府的责任,鼓励和支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这是by people。
 
在实践层面上,社区营造微基建要与“新基建”“老基建”三管齐下,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投资拉动对稳定经济、促进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基建投资又是投资的“压舱石”。就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无论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还是疫情之后进入新阶段,基建投资都需要“三管齐下”:既要继续推进以“铁公机”为代表的老基建(如加强以高铁和地铁为特点的轨道城市建设),又要加强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基建(如加强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还要以中国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搞好社区营造微基建。三种基建共同发力,短期可以服务于“六保”和“六稳”,长期可以提升中国城市的地点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
 
有了社区微更新,为什么还要进行社区微基建
 
接下来,我具体来说说什么是社区营造微基建。
 
从概念区分来说,老基建、新基建和社区营造微基建各有侧重、互有补充。老基建主要是传统的以“铁公机”为代表的有形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是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微基建主要是面向高品质生活需要,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象地打个比方,如果说老基建和新基建是骨架和神经系统,是一座城市的面子;社区微基建则属于血肉,是一座城市的里子;前者是战略性架构,后者是精细化修正。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现在不是已经在进行社区微更新吗,为什么还要进行社区微基建?两者有何区别?从内涵看,社区营造微基建的覆盖范围,既区别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也不同于现有的老旧小区改造和微更新。它是从人民城市理念出发,对标2035中国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15分钟生活圈概念,有系统性的社区营造和品质提升。社区微更新主要是针对已有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偏重硬件和空间更新。而微基建是将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整合起来,将现代化要求和数字化要求整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基建和新基建都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显然,社区微基建的涵盖面要大于社区微更新。社区营造微基建的概念适用于所有社区建设,既用于政府主导的对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也用于开发商主导的新居住社区的建设。可以说,社区微基建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建设现代化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这个目标,有利于避免陷入“社区建设低标准,以后不断微更新”的怪圈。
 
从内容看,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缘起的15分钟生活圈对微基建有指导意义。经历新冠疫情之后要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多年来已经发现,医疗和健身是中国城市社区的普遍短板,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今后要普遍加强社区健身、社区留观、社区医疗以及物流快递、小超市等方面的设施配套;二是区分上班族、老人、小孩不同需求,因地制宜进行补缺,做到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均衡化;三是要在城市郊区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强化轨道交通导向的社区发展,为中国城市都市圈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
 
从属性看,社区微基建要基于其公共性—市场性程度细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性强的社区微基建,比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二是市场性强的社区微基建,比如邻里中心、社区24小时便民商业点、社区智能快递柜、智能门禁、立体停车库、智能车棚、智能充电桩等;三是社会性强的微基建,比如社区花园、弄堂客厅等。不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提供模式和运营模式。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