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基建 > 诸大建:推进社区微基建正当其时 详情

诸大建:推进社区微基建正当其时

转载:上观新闻 作者:诸大建 / 2020-06-21 22:54:46

诸大建:如何推进社区微基建

 
如何推进社区微基建
 
在明晰建设内涵和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如何推进社区微基建?需要以总书记的人民城市理念中的城市治理思想为指导,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在主体参与、议题生成、资源投入、项目持续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
 
(1)从参与主体看,要更加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着力形成多元治理结构。现在的社区项目改造主要靠的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新的社区营造微基建要形成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针对当前社区营造过程中政府主导有余、市场和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更加注重发挥居民作用,调动市场机制,实现“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有机统一。在具体实践中,要根据不同项目在公共性—市场性中的不同位置,采用有适配性的建设和投资模式。
 
一是对于公共性强的项目,注重政府主导的合作治理。例如社区党群、文化、卫生“三个中心”建设、社区留观、体育健身以及隔离期的物流设施、美丽街区等项目,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具有极强的社会正外部性。它们靠项目本身的运作,很难实现成本补偿,更不用说盈利了,所以需要政府主导来推进。项目运营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政府可以委托企业或社会组织作为具体生产者,并调动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参与,而非自己亲力亲为。
 
二是对于市场性强的项目,注重企业推动的合作治理。例如智能回收、立体车库、智慧车棚、共享充电桩、智能快递柜、邻里中心、便民商业等项目,带有准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即可收费物品的性质,具有很强的商业属性。这些项目可以通过政府引导(规划引领、制定标准)、企业主体、居民参与,进行建设和运营。这样既有助于防止因政府大包大揽而产生对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保证公共财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也有助于防止公共资源因错配而低效。
 
三是对于社区性强的项目,注重公民主导的合作治理。例如社区花园、弄堂客厅等“三微治理”(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等项目,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自治基金的形式适当予以支持,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进行项目更新和日常管理。居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交流平台和机会,既可以满足情感需求、交往需求,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又可以提高小区的生活环境,使居住社区更有温度、更有品质。
 
(2)从议题(项目)形成看,要更加注重双向的沟通协商,着力形成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的工作格局。相对于老基建和新基建主要是国家自上而下的投资建设,微基建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议题、规划引领,更需要基于社区居民自下而上提出议题(项目)、参与讨论。虽然治理不能完全排除单向度的强制,但更多是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度的沟通协商,才能求得社区微基建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降低决策执行的成本。为此,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变:一方面,对于主要是从上而下发起的议题(项目),要改变精英主义的思维,防止政府拍脑袋决策,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比如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小区中动员既热心公益,又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的居民组成“美丽家园建设协理小组”,全程参与美丽家园方案设计、项目建设、施工管理及更新后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主要是从下而上发起的议题(项目),可以由街道或居委通过传统“三会”(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小区微信群、网上E睦邻、小区公告栏等方式,就相关议题、方案、实施路径、后续管理等,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尤其是要听取老年人、低收入者、残疾人等的意见,然后与规划专家、企业合作策划,研商建设和运营的路径。
 
(3)从资源来源看,要更加注重各方统筹,着力形成多资源来源的投入机制。社区营造微基建不是单纯依靠政府资源投入可以实现。为此,要改变对基层官员的评价机制,不仅要看行政结果,而且要看达致这个结果的资源投入情况,否则就会形成官员拼命争取公共资源打造不可持续的“盆景”。同时要善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比如对上面提到的市场属性强的可收费项目,鼓励优先引入社会资本,参照高速公路、公用事业中常用的BOT、TOT、ROT等模式,探索社区微基建的PPP模式,投资方通过一定时期的运营权收回成本并获取一定的盈利。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上海有一个大型居住社区,非机动车库(棚)管理混乱、容量不足、脏乱差现象严重,非机动车被盗事件、火灾事故等时有发生,居民改造的愿望非常强烈。传统非机动车库(棚)智能化改造有两种模式:一是完全由居民出资。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纯商品房住宅区;二是完全由政府包揽。这种模式不但耗资较大,也会使街道陷入“保姆型政府”误区。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通过“政府引导、居民主体、市场运作”,借鉴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中常用的BOT模式,推进车库(棚)的改造,大大减少了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了车棚改造速度。
 
需要指出的是,要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而不是替代或挤出效应,对于政府介入小区特别是涉及个体物权的项目安排,尽可能要求居民有一定的出资比例,既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又可以激发居民的主体地位,减少后续管理的后遗症。
 
(4)从项目可持续性看,要更加注重建管治并举,着力形成规划—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社区微基建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往往需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若后期的维护和运营跟不上,社区营造的效果也难以保持。只有将前期的规划、中间的建设和后期的管理,系统考量、统筹谋划,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细胞,也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所在。疫情是一次大考,也给社区营造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在传统的社区微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以建设现代化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目标,推进社区营造微基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