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取向、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探索 详情

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取向、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探索

2025-09-02 14:27:37
2025年7月,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清晰指明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方向。会议明确“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将这一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站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的历史节点,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是推动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城市内涵式发展:从理念溯源到科学内涵
 
内涵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倡导的重要理念,其思想脉络贯穿我国城市发展转型全过程。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彼时我国城镇化率刚突破56%,正处于快速扩张期,这一论述展现出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此后,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多次深化这一理念:2019年上海考察强调“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2024年天津考察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些重要论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理论基石。
 
从哲学维度看,内涵与外延是辩证统一的一对范畴。内涵指向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质的规定性,外延则侧重数量规模与量的扩张性。对应到城市发展领域,内涵式发展以城市内部要素优化为核心动力,追求质的跃升;外延式发展则依赖空间拓展、规模扩大,表现为“摊大饼”式的外形扩张。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其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经济、空间、环境、治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在经济层面,依靠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摆脱“要素驱动”依赖;在空间层面,通过城市更新、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优化存量空间,破解职住失衡难题;在环境层面,以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治理层面,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居民获得感;在文化层面,保护历史文脉,塑造特色城市气质。这种多维度协同的发展模式,正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需求。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历程。但高速城镇化也积累了诸多问题:部分城市开发强度过高,人地失衡、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凸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传统外延式发展的边际效用持续递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在此背景下,深刻把握内涵式发展战略取向,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必然性:规律、条件与目的的统一
 
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并非主观选择,而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条件变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结果,是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
 
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内,中后期必然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型。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突破60%后,城市发展会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并重”,若仍坚持外延式发展,将导致“城市病”集中爆发、资源环境成本激增。发达国家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均通过城市更新、存量优化实现了发展转型。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正处于这一关键转型期:一方面,城镇人口增长逐步进入平台期,2024年城镇常住人口增量较2010年下降40%,依靠人口增量驱动扩张的空间日益有限;另一方面,城市开发边界逼近极限,部分大城市开发强度超过30%,远超国际公认的25%合理阈值。顺应这一规律,必须摒弃盲目扩张思维,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盘活闲置用地、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城市发展转向内涵提升。
 
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城市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19个城市群承载了75%的人口和85%的GDP,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但随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旧的生产函数组合已难以为继,亟需通过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质量变革。与此同时,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分化特征,城市劳动力结构与消费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地方债务、财政金融等领域的政策制度,也难以适应外延式发展的惯性。这些条件变化要求城市发展必须转向内涵式: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释放内需潜力,通过绿色转型降低发展成本,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从城市发展目的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决定了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本质是“资本的城市化”,城市空间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导致贫富分化、贫民窟等社会问题。我国城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期待日益迫切: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住有所居”转向“住有优居”,从“基本公共服务”转向“优质公共服务”。满足这些需求,必须推动内涵式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民生痛点,让城市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正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与西方城市化模式的根本区别。
 
三、“五个转变、五个更加”: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方法论指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五个更加”重要原则,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方法论精髓,涵盖理念、方式、动力、重心、方法五个维度,构成了系统性的治理框架。这一原则既继承了2015年会议“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核心思想,又根据新形势作出创新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基石。过去部分城市存在“重物轻人”倾向,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宽马路,却忽视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人的需求是核心,“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是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理念,意味着城市公共投资要从“物质形态”转向“服务形态”,聚焦“投资于人”:在规划环节,优先考虑教育、医疗、养老设施布局;在建设环节,注重无障碍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治理环节,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只有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外延式发展依赖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集约高效发展,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在空间利用上,推行“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在资源利用上,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降低单位GDP能耗;在产业发展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例如,深圳通过城市更新,将旧工业区改造为科创园区,单位土地产值提升5倍以上,为集约高效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活力源泉。当前部分城市存在“千城一面”“产业同质”问题,既浪费资源,又丧失竞争力。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区位优势,特色发展就是要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东部沿海城市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外向型经济;中西部城市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文旅经济;中小城市可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依托小商品贸易形成全球产业优势,云南丽江凭借民族文化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这些案例证明,特色发展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是内涵式发展的保障支撑。过去部分城市重建设、轻治理,导致“半拉子工程”“重面子轻里子”等问题。城市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入、久久为功:在基础设施领域,既要建设“新基建”,也要改造“老基建”,提升管网、道路等设施的韧性;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在应急管理领域,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只有把治理投入放在优先位置,才能实现城市从“物理空间扩张”向“社会功能优化”的根本转型。
 
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是内涵式发展的机制保障。城市要素高度耦合,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会导致“九龙治水”乱象。统筹协调要求树立系统思维:在规划层面,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等有机衔接;在部门层面,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破解行政壁垒;在区域层面,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建立统一的生态环保标准、公共服务互认机制,提升了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为统筹协调提供了实践样本。
 
四、“一个优化、六个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以及《意见》的具体安排,构成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施工图”。这些任务既立足当下破解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谋划未来,需要统筹推进、落地见效。
 
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体系,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基础。我国城市体系存在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部分城市群协同不足等问题。优化城市体系,要培育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形成节点清晰、层级分明的网络结构;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引导产业、公共服务向县域延伸,提升县城人口吸纳能力。例如,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建设城际铁路网,实现“一小时生活圈”,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为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提供了示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城市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东部创新资源密集城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在中西部城市,聚焦特色产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让城市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导向。宜居城市建设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住房领域,坚持“房住不炒”,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推进优质资源均衡化;在城市更新领域,重点改造老旧小区、棚户区,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例如,北京通过“回天行动”,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新增学校、医院、公园,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美丽城市建设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保护上,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红线,保护城市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在污染治理上,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协同治理,提升环境质量;在绿色转型上,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低碳改造,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绿色产业。同时,要引导市民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格局。
 
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保障。韧性城市建设要聚焦“防风险、保安全”:在基础设施领域,改造老旧管网、桥梁,提升防洪、抗震能力;在公共安全领域,健全燃气、消防、危化品等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机制;在应急管理领域,完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例如,郑州“7·20”特大暴雨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排水管网改造,显著提升了城市防洪韧性,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灵魂。文明城市建设要传承历史文脉、培育时代新风:在文化保护上,系统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供给上,建设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文明培育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公共文明引导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例如,苏州通过保护平江路历史街区、传承苏绣等非遗技艺,既留住了城市记忆,又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气质。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治理现代化:在城市运行管理上,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交通、城管、应急等领域数据共享、协同调度;在公共服务上,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提升服务便捷性;在产业发展上,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例如,杭州通过“城市大脑”优化交通信号,使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15%以上,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的巨大潜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意见》部署,深刻把握“五个转变、五个更加”原则,扎实推进“一个优化、六个建设”任务,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治理效能和人居环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