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系列报告 > 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 详情

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

国资报告杂志社 / 2024-01-25 11:49:19
 
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展望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前三季度GDP增长5.2%,经济增速进一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升。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仍有待改善,经济发展中的“三重风险”值得关注。为应对上述风险挑战,我国财政、货币、产业等各类政策将持续发力和加强配合,在内需支撑不断增强、外需出口小幅改善、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等因素带动下,经济有望进一步企稳回升。
 
2023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全球经济总体疲软,主要经济体分化加剧
 
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凸显,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全球经济增速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低于2000—2019年3.8%的历史平均水平。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事件长期影响下,叠加紧缩货币政策、债务风险上升等周期性因素,主要大型经济体经济周期分化持续加剧,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好韧性,我国经济底部回升,欧洲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当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最高利率水平持平,虽然加息步伐已经放缓,但高利率或将保持较长时间;欧洲核心物价指数和服务价格指数等黏性较强,欧洲央行面临经济衰退与通胀高企之间的权衡选择。
 
我国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回升态势更趋明显
 
我国经济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2023年第三季度GDP增长4.9%,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基础。大量的学术研究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中枢为5.5%左右,从2020—2022年4.5%的年均增速到2023年前三季度增长5.2%,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特征一:我国经济恢复进程与主要经济体表现出明显的周期错位。我国经济从2023年正式开启修复,比欧美等国晚了2年左右,经济恢复周期的错位导致了通胀错位和利率错位。通胀方面,美国核心CPI同比增速自2021年上半年走高以来,曾一度达到6.6%、为近40年高点,目前通胀压力虽有所缓解(10月核心CPI同比增长4.0%),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而我国核心CPI同比增速已连续18个月维持在1.0%及以下。货币政策方面,本轮紧缩周期美联储共加息11次,目前利率仍保持在高位,而国内持续稳固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信贷支持,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与美国出现利率倒挂且利差持续走阔。
 
特征二:经济复苏状态有所反复,过程依然曲折。后疫情时代的复苏与以往常态化、周期性复苏存在差异,本轮复苏需经历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阶段、资产负债表修复阶段、常态化扩展阶段等三个不同阶段,当前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用时较长且波动性加大。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第一季度环比增长2.3%,但第二季度环比增速显著下降至0.5%,第三季度环比再度回升至1.3%,波动率较疫情前明显上涨。在三季度经济数据好转的情况下,10月我国制造业PMI、CPI同比增速等数据再度走弱,民间投资占比较低、企业部门现金流不足、外资信心有待提振等问题依然存在,表明我国经济在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基础上,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不牢固的问题。   
 
特征三: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主导,有效对冲外需收缩压力。目前,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连续三个季度为负,外需在我国需求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113%,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其中,居民消费在假日经济带动下补偿性释放,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形成支撑,财政稳增长力度加大带动基建投资提速,装备制造业高景气增强制造业投资韧性,房地产投资持续磨底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形成拖累。
 
特征四:经济结构有所变化,新动能替代效应增强。地产链和出口支撑的工业需求结构逐渐改变,新动能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前三季度,我国房地产投资、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累计同比下降9.1%、23.4%和7.5%,出口累计同比下降5.6%,但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新经济领域投资和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连续36个月维持两位数增长;智能工厂建设规模扩大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已建设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动能领域产品生产势头良好,太阳能电池、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63.2%、34.2%。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