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企业出口转内销,应该怎么“转” 详情

企业出口转内销,应该怎么“转”

经济日报 / 2020-07-12 23:14:41
外贸企业“转内销”离不开金融支持。受疫情影响,有些企业长期没有订单,仓储成本增加,销路不畅。在这种情形下,金融部门贷款风险加大,所以外贸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建议应完善支撑外贸企业“转内销”的融资制度体系,比如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兜底作用,设立针对“转内销”贷款再保险制度,让金融部门能够大胆放贷,支持企业发展。
 
——黄根华,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支行
 
疫情虽然给出口带来了不小冲击,但也是外贸企业从“等订单”到“创订单”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做好政策扶持,打出一套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组合拳”,全力支持企业突围,为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优质的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帮助它们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现实困难,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
 
——张俊杰,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商务部有关调查显示,随着境外疫情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我国外贸企业订单下滑,出口转内销的积极性上升。
 
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到底该怎么转?要如何打通相关堵点?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对此,一些读者来信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既是应急也为长远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国内经济带来了影响,也对外贸出口造成了冲击。由于国外疫情仍在蔓延,外贸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影响,很多外向型企业的订单出现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及时推出“出口转内销”政策,是对外贸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多条具体帮扶措施: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障,搭建转内销平台,发挥有效投资带动作用,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等等。可以说,这些政策既是当前应急的需要,更有促进内外贸有效贯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长远考虑。
 
从国内市场供需来看,出口转内销并非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会进一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为外贸企业进一步打通销售渠道,增加消费选择,从而带动消费升级。
 
从投资带动作用看,各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为机械设备、电机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出口行业带来了新机遇。
 
从消费升级看,部分外贸企业正从传统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可以更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网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也为外贸企业打通了直接面对消费群体的销售渠道,拉近了外贸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帮助外贸企业顺利转向国内市场。
 
同时,国际市场长期形成的通用国际规则,也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国内营商环境,有助于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释放。而且,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市场,如果能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好结合起来,必将更好培育企业的竞争新优势。
 
(作者余明辉,河南省内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转内销要先转观念
 
笔者日前注意到这样一件事。由于外贸订单取消,一家生产皮革制品的外贸企业老板急得团团转,于是企业决定由员工认领这批出口产品,并折算成工资,再考虑处理剩余产品。可是,这个决定并没能执行下去。由于这批皮革制品的款式在国内消费者中认可度很低,产品很难销售出去,加上外观设计、商标等知识产权方面存在问题,企业不得不改变决定。
 
这个例子说明,对于大多数习惯于订单式生产的外贸企业来说,出口产品转内销并非易事,它们面临着市场准入、产品标准、渠道建设及品牌重塑等一系列新问题。
 
出口产品转内销,企业管理人员要有市场化运作能力。以往,一些外贸企业确认外贸订单后,直接安排资金采购原料,再由生产部门出样生产、技术部门对标检测,最后交包装车间包装,基本就算完成了整个生产流程。现在,外贸企业承接生产外贸订单要有“三看一准备”的打算,即看产品能否在国内销售;看国内消费者能否认同该产品;看外贸订单成交的概率和利润空间有多大;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做好一旦无法外销,着手转为内销的准备。
 
也就是说,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看上去只是销售路径变化的小问题,但实际上是外贸企业求变谋生的大问题。出口产品转内销并非易事,也并非一转就灵,出口产品转内销的时间周期可能很长,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或许很持久。外贸企业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信息和行业标准,在市场准入、产品标准、渠道建设及品牌重塑等多个方面积极作出探索。
 
(作者卞广春,江苏扬州江都区浦江东路)
 
让产品更适销对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外需不振、订单减少、物流不畅等问题让我国外贸企业面临不小冲击。笔者认为,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企业必须练好“内功”,有了核心竞争力,“走遍天下都不怕”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产品“转内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市场。要想将本该出口的产品“转内销”, 并在国内打开销路,必须先知晓国内市场需求,尤其是要充分了解今年国家出台的行业发展规划,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好,让产品适合内销市场并“一炮打响”。
 
其次要让质量和品牌比拼成为市场竞争“新常态”。要想产品不愁销,必须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自主品牌。否则,就没有话语权。企业应注重提升硬实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才能让产品更加适销对路。
 
同时,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助力“拉一把”。各地政府部门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纾困解难。针对参与疫情防控的重点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相关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延迟复工的各类企业等应精准施策,坚决落实好包括减免租金、税费,推迟缴纳或调整社保缴费基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等在内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宽松的营商环境,主动出面牵线搭桥“当红娘”。比如,组织外贸企业与国内综合性电商平台合作,逐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以“两条腿走路”方式稳定企业产能,努力实现出口企业与电商平台“双赢”。
 
(作者朱波,安徽省颍上县政府督查室)
 
引导扶持不可或缺
 
当下,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并不容易,主要是一些外贸企业长期以来“两头在外”,产品国内国外标准不同,还涉及品牌商标授权,以及国内市场资源不足等困扰。对于大多数订单式生产的外贸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面临着市场准入、产品标准、渠道建设及品牌重塑等一系列问题,它们期待获得更有力的政策帮扶。
 
模式转变是前提。此前,一些外贸产品在设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属于国外客户,出口转内销后,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知识产权指导和服务,做好知识产权授权、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工作。根据行业和企业的不同特点,尽量做到“一地一策、一行一策”,甚至“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贸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
 
产业衔接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衔接,虽然属于市场化运作范畴,但仍然需要政府协调,帮助对接,以便外贸企业能够尽快构建、修复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更需要一分厚爱。应充分用好大数据技术,做好更大范围的沟通对接,为产业链循环活血化瘀。在策略上,应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推动产业链协同,打通内循环。
 
市场厚爱是基础。由于内销市场规则与外贸差别很大,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企业在转内销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主动为外贸企业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构建销售新业态,以帮助外贸企业开拓销路。
 
企业信心是关键。无论外销内销,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市场话语权。练好“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才能畅销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口转内销也是外贸企业化危为机、提升水平的机遇。
 
(作者张全林,河南省淮滨县委组织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