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高层智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思考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 详情

高层智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思考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

新浪财经 / 2021-12-06 14:20:46
摘要:
 
明年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增长,这应该是明年最大的挑战。今年一季度增长18.3%,基数很高,所以明年一季度的压力会很大,今年的经济增速当然会超过6%的预期目标,各机构都预计肯定会超过6%,但是两年平均的增长是五点几,这样就低于2019年的6.1%这样一个水平,跌破6%,进入到5%这样一个台阶。所以,明年要保持经济常态化恢复,应该下大力气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因为高质量的发展也是需要保持一个合理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
 
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并不是短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疫情冲击,房地产的风险迟早也会开始显露。房地产深刻的底层逻辑在于房地产、金融、土地财政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包括地方政府的平台、地方隐形债务等等,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这样一个三角循环已经走不下去。
 
居民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最大的短板,最终消费增加了,但是它并不代表居民消费增加了,很可能是政府消费增加了,因为最终消费当中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类,比如说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我国总消费是增加的,但是它的结构,居民消费是负增长的,政府消费增加了4000多亿。居民消费低,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还不高,这是从整体上来看。如何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合理分配劳动报酬与其它要素报酬的比例,这既是推动共同富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它的应有之意,当然也是我们稳定经济增长一个长远大计。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杨伟民,非常高兴再次参加新浪财经年会暨第十四届金麒麟论坛。
 
根据主办方出的题目,我把它拆成三个方面:一、今年的经济走势;二、明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三、“十四五”规划的内在逻辑。
 
一、今年的经济走势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市场主体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克服了许多困难。所以,我国经济总体上持续恢复,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是5.2%。在国际疫情蔓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以及国内疫情多点、多时段散发这样一种形势下,能够取得这样的一个发展成就,应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
 
有几个特点:
 
一是三大产业均衡恢复。去年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主要是靠工业带动,今年恢复的平衡性有所增强,今年的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长7.6%,和往年相比,农业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第二产业增长了3.6%,步伐放缓,但是前两个季度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前三个季度累计10.6%,还是比较高的,扭转了我国制造业比重连年下滑的局面。但三季度出现了意外,制造业当季增长只有4.6%,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面对面的服务业,由于多地出现了疫情再次受创,第三产业当季增长了5.4%,但累计增长已经恢复到9.5%这样一个比较高的数值。
 
二是内需稳步恢复,外需增长很快。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8.8%,累计的贡献率是64.8%。投资当季的贡献转负,变成-0.6%,累计贡献了15.6个比分点。进出口当季贡献率是21.7%,累计贡献是19.5%。同去年三季度相比,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投资的贡献率大幅下滑,进出口的贡献率仍然较高。
 
在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而国际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出口对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当然也说明了我国的制造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市场的竞争能力都十分强大,也说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方向是十分正确的,这是我国经济的最大韧性所在。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经济的恢复不会这么快。
 
三是物价、就业、收入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0.6%,10月份同比有所上涨,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8个百分点。生产资料 PPI的价格上涨还没有传导到消费领域,基本民生没有受到影响,对物价上涨我们的预期目标是控制在3%左右,应该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另外,1到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是1133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新增1000万人以上这样一个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不能够全面反映就业问题。
 
前三季度的调查失业率是5.2%,比去年同期降低0.5个百分点。10月份降到4.9%,保持在5.5%左右的预期目标之内。
 
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增长9.7%,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2%,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这虽然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差,但是我们知道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占全国消费的大头,这样一种格局不利于消费的恢复。
 
从领域来看,经济恢复并不平衡。下面我讲几个问题。
 
从领域来看,经济恢复并不平衡,外需明显好于内需,上游产业明显好于下游,大中企业明显好于小微企业,上半年工业明显好于服务业,今年的经济仍处于疫情冲击和疫情冲击的一个修复期,上述出现的不均衡是必然的,不必太担心。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从时间来看,三季度经济恢复出现了新情况,恢复的步伐放缓,三季度增长只有4.9%,两年平均下来是4.9%,也是4.9%,三季度当季比二季度回落了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回落0.6个百分点。
 
在国民经济的12个大类当中,除了金融和商务服务的增长与二季度基本持平以外,其它10个大类的增长均比二季度有所回落,房地产和建筑业还出现了比较罕见的负增长。
 
从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和制造业的增幅回落带来整个经济的回落,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幅比二季度回落了2.9个百分点,三季度制造业增幅回落了5个百分点,只有二季度的1/2,制造业增幅回落又主要是9月份增幅放缓,9月份的制造业增幅只有2.4%,比8月的5.5%明显下滑,这种程度的回落应该说已经不能用基数来解释了。
 
在30个制造业行业当中,多数行业的增幅9月份比8月份放缓,多数制成品的产量的增幅也比8月份有所回落。
 
10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9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但是主要是采矿业和电、热、气、水这两个行业,主要是采矿业增长了6%,电、热、气、水这个行业增长了11.1%,当然主要是电力。
 
制造业10月份的增幅是2.5%,比9月份仅仅加快了零个0.1个百分点,对工业的恢复还有待观察。
 
三季度经济恢复的放缓,特别是9月份制造业的回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是三个循环不畅叠加的一种结果。
 
一是房地产投资疲弱,导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出现了负增长,它是历史罕见的。房地产市场疲弱,房地产投资增幅下滑,房地产行业的资金不足,无力收储土地,政府的卖地收入减少,又拉低了地方基建投资。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月下滑,7月份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出现负增长。深层次的原因是过去以房价为龙头,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三角循环来拉动增长的模式需要转型了。这是长期问题在短期内的一种反映了。
 
二是缺煤、缺电、限电带来制造业增长放缓。我国的原煤开采新增生产能力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达到了一个峰值,每年大概新增4亿吨左右。到了2018年和2019年,每年新增的产能降到了1亿吨左右,再加上去落后产能,煤炭现在的产能应该说是不宽裕的。今年3月以后,几个监管因素叠加,煤炭的月产量的增幅是下滑的,与火电增长的剪刀差在拉大,因为火电的增长在加速,所以出现了电煤紧张,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
 
同时9月份以后,在上半年没有完成能耗双控的一些地区,普遍在8月份制定本地区的双控方案,当然一般都是加大力度来进行能源双控了。8月份定方案,9月份实施,而9月是第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一些地方开始主动地去拉闸限电,而煤电因为煤价大幅度上涨,煤炭价格的传导机制也不畅,所以煤电厂也愿意停机检修,这样又加剧了电力的紧张。
 
所以,9月与8月相比,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了福建和贵州以外,其它地区的火电发电量都大幅度地减少,减幅最大的地区,一个省减少了近百亿千瓦时。所以,缺煤及煤价(上涨)是缺电的原因之一,同时因为电力生产和消费具有时空的同步性,发电减少,还有一个原因是限电一种结果。
 
第三个原因就是疫情多点散发,导致服务业的增幅,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增幅放缓。8月份部分地区疫情复发,影响了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社零总额当月增速只有2.5%,同7月份的8.5%相比大幅度回落了6个百分点,9月份恢复到4.4%,10月份是4.9%,应该说仍然处于一个很低的低位。居民的消费率已经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也就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降到了去年的65.9%这样一个水平。
 
这样的话导致住宿餐饮业的增长速度,从二季度的17.1%降到三季度的5.7%,交通运输业从12.7%降到5.9%,第三产业的增长从二季度的8.3%降到了三季度的5.4%,降低了2.9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经济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三季度以后经济恢复放缓的一点分析。
 
二、明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
 
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主要讲几个。
 
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增长,这应该是明年最大的挑战。今年一季度增长18.3%,基数很高,所以明年一季度的压力会很大,今年的经济增速当然会超过6%的预期目标,各机构都预计肯定会超过6%,但是两年平均的增长是五点几,这样就低于2019年的6.1%这样一个水平,跌破6%,进入到5%这样一个台阶。
 
我国的经济增长从过去10%,也就是前10年左右的10%左右的台阶,下滑到目前的5%以上。尽管这是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再加上突出其来的新冠疫情攻击,当然也是因为我国从高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回落是必然的,但是现在来看回落的幅度、程度略大。所以,明年要保持经济常态化恢复,应该下大力气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因为高质量的发展也是需要保持一个合理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
 
实现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是推动发展的主体,没有政府的推动,企业很难实现发展。所以,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政府要加大推动发展的力度。监管是让企业更健康、更规范地发展,并不是说不发展,这是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疫情。疫情还没有过去,明年仍然要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对疫情不设防,疫情蔓延,经济社会发展停摆的代价更大。但是如何使疫情防控又快又精准,减少停摆的人口和停滞的经济活动的规模,这样就可以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减少一些,当然需要疫情防控又快又精准。
 
第三个挑战是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并不是短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疫情冲击,房地产的风险迟早也会开始显露。房地产深刻的底层逻辑在于房地产、金融、土地财政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包括地方政府的平台、地方隐形债务等等,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这样一个三角循环已经走不下去。
 
即使不考虑房价调控的因素,房价上涨的动力也已经到了一个减弱的时期。当然更深层次的逻辑是以人口增长放缓及其人口流动流向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度的不平衡,而这种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不平衡,它有必然性,在我国这种自然条件差异相当大的国土上,它是必然的,这是一种经济规律使然。
 
当然,也与我国的行政体系有关,比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它吸引要素的能力大大地强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所以,最近10年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增加的人口相当于10年来全国人口总的增长,大概都是7000多万,也就是说全国所有的新增人口都集中到了上列三类城市,当然经济背后的基础是经济的集中度。具体数量我不说了。
 
现在部分城市的房价已经超出了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极限的承受力,对制造业、对创新都构成了影响,特别是对人口长期增长是极为不利的。人口增长减弱,对长期发展是更为不利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要适应新阶段人口和经济布局这样一种趋势。按照党的十九大,特别是这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这样一种住房制度。当然这就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改革。
 
第四个风险就是能源及其产业结构。缺煤、缺电、限电说明我们还没有做好推动双碳工作的思想准备、体制准备、技术准备、政策准备。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两个关于双碳的顶层设计文件,国务院也做了一些政策安排,比如说增加煤炭生产能力等等。所以,我相信明年缺煤、缺电带来的制造业下滑的情况应该会扭转。
 
第五个挑战是居民消费。这既是一个长期问题,也是短期稳增长的现实问题。居民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最大的短板,最终消费增加了,但是它并不代表居民消费增加了,很可能是政府消费增加了,因为最终消费当中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类,比如说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我国总消费是增加的,但是它的结构,居民消费是负增长的,政府消费增加了4000多亿。居民消费低,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还不高,这是从整体上来看。如何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合理分配劳动报酬与其它要素报酬的比例,这既是推动共同富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它的应有之意,当然也是我们稳定经济增长一个长远大计。所以,明年应对疫情冲击和稳增长,如何更多地依靠扩大居民消费来实现,应该是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当前,也关系到长远。
 
三、“十四五”规划的大逻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的大逻辑就是三个“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发展阶段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理念”就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逻辑决定了小逻辑,在“三新”这样一个大逻辑下,“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包括纲要有众多的小逻辑,都是由大逻辑所决定的。比如说提出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它就是大逻辑所决定的一种小逻辑。
 
共同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过去我们做得不是很够,是因为当时处于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它的时机还不到。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到现代化阶段了,就必须要做,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同时推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措施,本身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必然要求,是形成居民消费型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需要。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提出共同富裕,并不是说要把分配问题放在第一位。推进共同富裕还是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发展是解决共同富裕的一个基础,当然特别是高质量的发展是解决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
 
此外,“十四五”规划当中,也就是今后五年还有很多新的一些提法,当然也是一个新的任务,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任务或者一个新的目标,都是由大逻辑所决定的,比如说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新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决定,必须在发展当中保障安全。
 
再比如说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这就是在目标、日期多元化约束的条件下来求得最优的一种思想方法,比如说发展和减碳,减碳就是一种约束,怎么样在发展和减碳之间求得最优,发展与环保等等,都有这样一些问题。再比如科技自立自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样一种大逻辑下的必然。
 
下面我重点谈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供需体系的韧性。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均衡的,但是国内的总需求是小于国内的总供给的。我们要优化供需格局,重点不在于内需比重再提高多少或者减少或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需占总需求的比例已经大幅度提高。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目前的资源是支撑不了目前结构下的100万亿的GDP和14亿人口的美好生活。我们是经济大国,但很多资源是不够的。
 
另外,其它国家的实证分析不能作为我国的政策依据来制定内需或者外需占多少才是合理的,实证分析证明不了,不能作为我国制定政策的依据。内需或者外需占多少,它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所以构建新格局应该把重点放在增强我们的供需体系的韧性上。比如说当国际环境有利于出口的时候,能出口就多出口,而多出口肯定就要多进口,对外需的比例在这个时候情况下可能就会有所增加。
 
比如说去年和今年,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能出口为什么不出口?一定要提高内需的比例吗?没有必要。反之出口减缓的时候,内需要能够填补出口增长放缓带来的缺口,这其实是2018年、2019年的情况。当然我们内需的韧性还不够强,没有填补上这样一些缺口,导致增长速度有所下滑。
 
另外,我们的供给体系也应该能够适应内外需的快速变化,当然有出口订单的时候,我们的供给体系就能够满足出口需求,出口减弱的时候能迅速地转向满足国内需求。从去年和今年情况来看,我们的供给体系确实是韧性很强的,当然不是说没有改进的空间,能够迅速地满足国际疫情蔓延条件下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这是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任务,扩大居民消费,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比如我刚才讲了国内外需求的一个比例,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扩大内需的战略,应该说效果是十分明显的。2018年与2007年项目,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最终使用也就是总需求当中出口的比重减少了12个百分点,内需增加了12个百分点,其中内需当中投资增加了6个百分点,政府和居民消费各增加了3个百分点。
 
但是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从这两个消费的比例来看,本世纪以来,这个数据是2002年以来,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提高了3.2个百分点,当然必然就是居民消费减少了3.2个百分点。所以,说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但还没有形成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当然它的背后就是一个分配问题。
 
第三个任务是增加居民收入,构建居民收入占更大比例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无论是从初次分配来看,还是从再分配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体上都在60%左右,低于世界主要国家10个百分点以上。从劳动报酬占比来看,2018年与2007年相比,我国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这部分增加较快,它构成了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并不能构成当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
 
所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推动共同富裕,要求提高国民收入当中居民收入的占比,分配结构决定了内需的结构,政府和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高的话,居民收入比重低,必然会形成一种投资为政府消费占比比较高的需求结构,进而就会形成投资型产业和政府消费型产业比较多,而居民消费型产业比较小的这样一种生产结构。
 
第四,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可控技术在技术进步当中的比重。
 
构建新格局的内涵之一是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它的关键环节在于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主要是依靠国内产品,国内生产的产业链就相对安全,安全性就高。中间投入更多依靠进口的,当然产业链相对安全度是比较低的。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中间投入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行业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资源性产品,比如说石油、铁矿石、大豆等等。第二类就是高技术产品,比如说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行业,还有如仪器仪表、公用设备等等,像电子元器件的净进口率,就是进口减掉出口以后,净进口率高达37%,国内供给是不足的,产业链的安全性比较低,说明我们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存在不足的,要加强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提高自主能力,但是科技的自立自强也不是什么都要搞,都要自己从头搞,能进口的仍然还要进口。
 
所以,要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发挥我们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使国内的科技自立自强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相互促进,形成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双轮驱动的这样一种技术进步的格局。
 
第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
 
生产格局是需求格局的结果,但是生产也反作用于需求,影响需求总量和结构。供给创造需求是在供给决定需求的领域而言的,比如说如果没有新产品的创新,还有如没有文化产品的创新,当然就没有对这种产品的需求,而物质产品一旦创新出来以后,形成了规模,就是需求引领供给的问题。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产、分配、需求三管齐下来深化,打通供给、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在生产端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国内供给不足的高技术产业、消费品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满足消费升级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分配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适度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需求端,需要通过一些措施减轻居民消费的负担,稳定居民的消费率。
 
第六,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内外循环的畅通性。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国际循环是离不开国内循环的,在疫情当中大家可以看得到。国内循环也离不开国际,我国的进口属于生产型的,也就是说我们大量的产品,70%的进口产品是用于中间投入的,是适用于生产。所以,国内的生产离不开进口产品。在国民经济42个大分类的领域,这些领域所有的行业的生产都需要进口,没有纯粹内循环的这样一个产业。这是从进口来看。
 
从出口来看,42个大类当中绝大多数都有出口,出口为零,也就是说纯粹内循环、没有出口的行业只有5个,分别是水的生产和供应链、燃气的生产和供应链、房地产业、技术服务、教育这样五个行业。
 
所以,从进出口的这42个行业大类来看,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绝大多数行业本来就是一个双循环。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强调扩大内需,强化扩大国内市场的作用,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但是我们也要防止片面性,特别是国内外双循环是不能够简单地用需求的三驾马车来衡量,特别是比如说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百分之几,说没有对外贸易,我们照样能够保持经济增长,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的进口70%是用于生产,如果没有这些产品,我们的生产就不能达到现在100万亿的规模。所以,要防止产生没有国际市场也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样一种错觉。所以,既要强调扩大内需,也要强调扩大开放;我们既要当好世界工厂,原来就是世界工厂,也要当上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和世界工厂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我们要学会在复杂严峻国际环境下,扩大开放的能力要增强,增强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当中扩大开放的能力,想方设法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以上这几个方面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而且要开展的一些工作。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新浪财经年会上,我对短期经济形势、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三季度以来,经济形势的一个分析和回顾。同时,对明年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十四五”期间的一个大逻辑做的一个简单的介绍。
 
讲得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好,谢谢大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