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详情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红旗文稿》 / 2025-04-29 14:22:38

准确把握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要更加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虽然我国人工林面积全球第一,但我国森林资源的家底还不够厚实。从总量来看,我国森林覆盖率与全球31%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人均森林面积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约30%;从质量上看,我国森林平均每公顷的蓄积量为95.02立方米,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9%,加之树种树龄结构不够合理、部分人工林种单一而受到病害虫害威胁较大等等,林地生产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从追求数量为主转向质量和数量并重,倡导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以水定绿。水资源是生态保护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的基础性约束条件。以水定绿,是在水资源刚性约束下,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和顺应自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遵循林草等绿化资源与水等其他生态要素一体共生的规律,特别是水资源对造林绿化的重要影响作用,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的前提和基础,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模式。充分考虑造林地的地域特点、土地结构、空间结构、承载能力等条件,特别是要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的限制因素,综合考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科学安排绿化用地用水,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国土绿化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于满足人民需要、回应人民期盼、改善人民生活。当前,我国生态旅游持续升温,2024年游客量达27.6亿人次。走进森林、拥抱自然成为城乡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城乡绿化成果。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更需要依靠人民。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植树造林,把义务植树与乡村振兴、森林旅游、自然教育、公益项目等有机结合,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规划。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同时又与林区、山区、沙区、牧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必须坚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抓住植树种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节点作用,坚持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并重,统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