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部署!
2025-09-17 15:35:05
2024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围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重点部署,明确提出“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其中,“统一政府行为尺度”与“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两大新提法,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标志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破立并举”向“制度协同、内外联动”新阶段迈进。
政策演进:从“五统一、一破除”到“五统一、一开放”的深化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自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后,已形成“顶层设计-细化指引-落地部署”的推进路径:
2024年初指引奠定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提出“五统一、一破除”框架——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造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同时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聚焦“清除壁垒”的核心任务。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方向:提出“纵深推进”目标,要求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循环卡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进一步聚焦实践中的痛点问题。
此次会议实现政策升级:将“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实践手段,升级为“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制度性部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蔡之兵指出,新框架“作用对象更聚焦、目标指向更清晰”,既通过规范政府行为夯实市场基础,又通过扩大开放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核心突破:“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破解市场公平性难题
会议将“统一政府行为尺度”作为首次明确的要求,围绕规范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直击地方保护、无序竞争等关键问题:
划定政策“红线”:明确各地不得突破国家规定,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土地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得限制商品要素跨区域流动,不得妨碍经营主体平等准入、退出和迁移,从源头杜绝“政策洼地”式竞争。
聚焦重点领域整治:针对行业“内卷”与落后产能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炼油、钢铁等低效落后产能;科学论证煤化工、氧化铝等新增产能,防止盲目扩张;同时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加强自律——如车企已承诺统一60天支付账期,光伏玻璃头部企业计划7月集体减产,以破解“低价无序竞争”。
释放制度价值: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表示,“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本质是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既能破解区域间过度“内卷”,又能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
关键延伸:“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双循环联动格局
会议首次将“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体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的政策导向,为市场扩容与效率提升提供新路径:
对内开放打破区域壁垒:通过消除地方保护、清理歧视性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跨区域市场空间,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与资源互补,改变此前“市场分割”导致的效率损耗。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指出,对内开放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基础,能为企业打通“区域内循环”通道。
对外开放衔接国际市场: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8.7万家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同比增长6.3%,占比达17%,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奠定基础。
专家共识:开放是市场统一的重要支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认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能局限于“国内闭环”,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内开放能激活国内市场潜力,对外开放能引入国际竞争与先进要素,二者共同推动市场规则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市场的全球吸引力。
落实路径:多维度发力推动政策落地
针对如何将“五统一、一开放”部署转化为实际成效,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提出三大核心方向:
破除隐性壁垒: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强化长期利益导向,清理地方阻碍资源流动的“隐性规则”,彻底解决“表面无壁垒、实际有阻碍”的问题。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改革,如深化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改革,完善数据流动、交易、产权制度,让要素“能流动、可交易、高效配”。
强化制度与监管协同:加快完善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健全公平竞争制度体系与实施机制,确保“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各自为政”,而是“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有机整体。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