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智库 / 2025-04-22 14:06:58
4月2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主题为“直面关税战,锻造经济韧性——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余斌表示,服务业加快发展,才有可能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
人民日报 / 2025-04-22 12:15:23
习近平主席指出:“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近日,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挑起贸易战,严重损害国际经贸秩序,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美国此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径,不仅冲击国际经济格局,更暴露了美国贸易政策和实践在国际法及美国国内法框架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缺陷。
经济日报 / 2025-04-22 12:13: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体育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正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动力和广阔空间。
经济日报 / 2025-04-22 12:11:32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经济日报 / 2025-04-22 12:04: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北京日报 / 2025-04-22 11:45:51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创造出自身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特别是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更具有借鉴意义。
人民日报 / 2025-04-22 11:37:59
4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举行会谈时指出:“中国将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惠及周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和部署周边工作,推动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
北京日报 / 2025-04-22 11:34:09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我国要步入发达经济体行列、人均GDP达到两万美元左右,2020-2025年GDP年均增速大约要保持在4 73%。
北京日报 / 2025-04-22 11:31:56
我们要克服对首发经济认识的误区,它不是就商品谈商品、不是就消费论消费,更不是简单的商品的首次发布。
北京日报 / 2025-04-22 11:24:47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两个结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准确把握“两个结合”,首先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求是》2025/08 / 2025-04-21 14:58:2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前,党领导人民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学习时报 / 2025-04-21 13:01:3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12月20日至21日,由青岛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主办,青岛自由贸易创新研究中心和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协办的2024年第六期山海观论坛“现代海洋城市发展与治理”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经济日报 / 2025-04-21 09:53:22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本土汽车品牌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本土品牌汽车的数量明显增长,整车企业尤其是新能源车企推出新车型的速度比以往更快,汽车销售正在由传统的4S店模式转向直营模式,汽车开始像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那样走进商场展厅。
2025-04-18 16:05:14
4月18日,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孟华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商务部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开展更多首创性、引领性改革探索,形成更多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成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坚定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2025-04-18 11:43:03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替代了此前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措辞,且把“稳预期”放在了首位,体现了其基础和关键的作用。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