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田杰棠:解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济日报 / 2025-08-20 10:26:01
解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田杰棠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放眼全球,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强国无一不是制造业强国;在现实中,制造业既是就业的蓄水池,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今天,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制造正在重新定义产业边界。同时,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产业链加速重构,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极为凸显。这些复杂变化都让我们对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合理比重、战略思路等有新思考新关注。本期“对话经济学家”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田杰棠对此进行深度解读。
全面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
记者:中国经济半年报已经出炉,制造业发展亮点纷呈。您如何看待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它是否符合我们年初设定的目标?
田杰棠:关于制造业上半年的表现,我们可以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来分析。
先看规模。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相比GDP增速高出1个多百分点,这意味着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是上升的。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7.5%。这显著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2.8%的增速。三是以制造业产品为主的货物贸易出口增长7.2%。从这几个点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房地产等行业仍处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制造业成为了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
再看结构。一是高端装备引领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过10%,快于制造业整体增速。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电气机械、汽车、电子等行业增长较快。二是高技术产品表现突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高于制造业整体增速2.5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两位数。
整体上看,制造业不仅支撑了上半年的投资和出口需求,也是供给侧的核心增长动力,堪称“火车头”,挑起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大梁。同时,其结构升级特征明显。可以说,制造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也是“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
记者: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既离不开政策的推动,也是市场需求的体现。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还蕴藏着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些新趋势?
田杰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当前制造业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化”上。
刚才提到的很多数据,其实都体现了高端化的进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我们在不少过去技术门槛较高的产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在制造业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智能化方面也有不少亮眼表现。比如,我国工业整体的数控化率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制造业的融合逐步加深,人工智能应用于生产流程改造的案例日益增多。再如,我们提出发展“具身智能”,就是要把人工智能在大模型方面的突破与工业机器人等机械装置结合起来,让机器人从过去简单执行机械动作,升级为真正拥有“大脑”的智能机器人。其他领域也能看到智能化的趋势,如新能源汽车向智能网联方向发展,手机、家电等终端产品正在迈向智能化革命等。这一智能化浪潮涉及制造全流程和终端产品,虽尚需时日,但趋势比较明确。
再说绿色化。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两位数,锂电池、风电装备等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很快。“新三样”延续了以往的增长态势,在推动整体经济绿色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风电、光伏等领域的装机容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不同于欧洲主要依靠碳市场倒逼的模式,我国绿色化转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内生动力而非单纯成本负担。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实现了“激励相容”——如果只是靠倒逼,转型更像是一种成本负担;而当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时,转型与增长的目标就能相互促进。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国能成为全球绿色化转型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制造业在其中功不可没。
制造业之所以在“三化”转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了市场力量的推动,政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去年开始,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两重”“两新”工作,今年“两新”政策还进行了加力扩围,支持资金增加到5000亿元,覆盖的产品目录也更多了。这些政策直接对接制造业的需求,实现了供给侧动力与需求侧政策的紧密配合。
当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包括行业内卷、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比较明显等。这意味着在供给侧不断升级、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我们仍面临需求侧的较大压力。这种压力目前看是阶段性的,但如果不能与居民增收、扩大内需战略有效结合,也可能演变成中长期压力,需重点关注。
记者:今年以来,由于关税战、科技封锁等严重干扰,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及出口都受到影响,怎么来认识这个影响?我们的产业体系该如何调整去应对和适应这些干扰?
田杰棠:受美国政府加征所谓“对等关税”的影响,上半年我国对美货物出口下降较快。这一过程与谈判进程紧密相关,呈现跌宕起伏之势。这表明,相关挑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未来仍可能面临变数。
然而,观察全局数据,虽然对美出口下滑,但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整体仍实现了7.2%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强劲表现,对东盟、非洲等的出口增速达到两位数,同时,对欧盟的出口也有所增长。因此,从出口结构看,其他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对美出口的损失。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情况主要还是由产品竞争力决定的,这既体现在高性价比上,也体现在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上。上半年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高达60%,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中国有能力为世界提供科技含量高且很多国家发展所需、消费者所依赖的“物美价廉”产品。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还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规律的强大作用。基于此,我对中国制造业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当然,市场转移的过程充满挑战,需要大量企业付出艰辛努力。临时加征的关税,对特定企业和产业的短期冲击是巨大的。但我国制造业整体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各级政府也积极作为,努力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成果来之不易。
展望长远,经济全球化正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应对之道,一方面在于继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于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使内需与外需形成有效的平衡与互补。这恰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之一。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