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对话】田杰棠:解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详情

【对话】田杰棠:解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济日报 / 2025-08-20 10:26:01

认识制造业新内涵与竞争力

 
记者: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随着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已不再是过去的制造业,其内涵外延都在发生变化,产业边界也在不断拓展。比如,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怎么理解这样一种变化?
 
田杰棠:“服务型制造”正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传统面貌。这一趋势,有时也被称为“制造业服务化”。新技术赋能正推动其内涵外延剧变,持续拓展产业边界。
 
核心转变是从产品到“产品+服务”。例如,服装行业从标准化生产发展为大规模定制;家居领域“全屋定制”包含设计方案与智能系统集成服务,显著提升附加值。这呼应了“微笑曲线”理论,单纯的制造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的研发和产品推广正与制造环节紧密结合,提升整体附加值率。新技术正在催生全新的“制造+服务”模式。
 
关键在于数字技术驱动变革。工业互联网发展,使平台企业能在用户授权下远程监测生产运行情况,主动预警故障并提供维护,变被动为主动服务,同时为确定研发重点方向提供重要参考。智能手机更新周期从一年延长至两三年,关键在于软件服务的持续迭代,而非硬件本身,体现出服务价值比重的上升。
 
融合使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比如,“具身智能”模糊二三产业边界,这种融合业态难以简单归类,其本质是技术经济性不断变化驱动的资源配置优化。企业会根据成本变化动态选择内部生产或外包,这为产业统计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我们观察到两种趋势。一方面,服务功能如研发设计从制造业分离;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又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甚至重新表现为制造形态。这种持续的融合与拆分,深刻改变着各产业间的结构比例。未来无论是经济统计、政策制定还是产业认知,可能都需要超越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才能更符合实际。
 
记者: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现在讲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如何理解当下的竞争力?
 
田杰棠:制造业竞争力的演变与国家发展阶段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依托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升级,进而转向资金密集型;如今则更聚焦技术密集型领域。这种竞争力的动态迁移,本质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升级迭代。当然,作为大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竞争力差异仍然存在。比如,中西部地区仍具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东部地区需直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成本竞争。
 
从世界各国看,制造业大国的核心竞争力各有特点。比如,美国以前沿科技见长,但工程化能力相对而言非其强项;德国、日本等国的“工匠精神”突出,以产品的精密性、可靠性、稳定性著称;而东盟国家则具有一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我国来说,除了较强的工程能力、不断升级的科技能力外,制造业竞争力还来源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双重作用。经济学上讲的规模经济,是指单一产品产量足够大时,平均成本会下降。我们国家经济体量大,特别是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为30%左右,规模经济是一个重要竞争力。
 
除此之外,范围经济也很重要。我们有600多个工业小类,某个产品的竞争力可能不体现为规模经济,而是范围经济,是生产网络带来的竞争力,而非单一产业链的竞争力。前阵子有篇网红文章举的例子很有意思:为什么一只烤鸭在我国一些地方能卖到20元钱?如果只生产烤鸭,靠的是规模经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但可能50元就是价格下限;能卖到20元,是因为除烤鸭肉外,鸭绒能做羽绒服,鸭毛能做羽毛球,鸭舌能做成麻辣小吃——这就是范围经济,单一商品永远达不到这个成本,也就没有这种竞争力。所以除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也是我们较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更有竞争力的优势。我国体量大,工业体系完整,带来了更多范围经济——很多行业能从同一原料产出不同产品,这是高度协作、效率很高的过程,在市场中自然形成。
 
记者:某种意义上竞争力不仅意味着比较优势,若竞争力足够强,还意味着一种引领。那么放眼全球,您觉得有哪些国家具备这种引领性的制造业竞争力?
 
田杰棠:全球制造业本就是“各显神通”的舞台。如果说制造业的科技引领,美国无疑是值得学习的对象;若论质量效益,日本、德国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还有些欧洲国家文化底蕴厚,其手工制品、奢侈品附加值非常高;讲到产品的时尚性,韩国也有不少可学之处。单个维度上这些国家各有亮点,但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领域都保持强势。世界各国分工符合经济规律,需要合作共赢,不可能由一家独大。各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从不同角度为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供给,才是更理想的状态。
 
我国制造业的综合水平是比较突出的。论规模,占全球比重位居第一;论结构,拥有金字塔式的产业层次。当然,在科技水平、质量效益以及文化价值含量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比如现在很多国潮产品,就是在增加文化价值含量,这也是提高附加值的重要维度。同时,谈制造业竞争力,还要结合战略安全角度来理解。经济安全上,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部门,制造业必须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和规模。国防安全上,军民融合领域更要未雨绸缪。整体上,中国制造业正在走一条科技引领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多轮驱动的路子。使制造业竞争力更具引领性,既要让“塔尖”够璀璨,也要让“塔基”更牢固。毕竟14亿多人口的大国,吃穿用度、安全根基,哪样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制造能力。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