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决策要参 > 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详情

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2-06-07 00:30:39


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受疫情的影响,2022年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堪称“史上最强”。根据权威媒体报道,在高校就业市场上,“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的现象凸显。也就是说,博士生和技校生最抢手,而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企业不愿要、毕业生看不上。
 
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就业群体25—59岁成年人失业率均值为4.9%,本地户籍人口失业率均值为5.5%,均与上年同期持平。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主要是前两个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促进了就业总体稳定。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5.5%,环比上升主要是春节因素影响,符合季节变化规律,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0.1个百分点和持平。但需要看到,受疫情多发频发影响,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
 
(一)劳动力需求疲弱。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需求的收缩已经发生,企业因此降低产能,压缩人力投入;二是对未来的预期转弱,企业扩产能的意愿不足,自然不会招聘太多员工。而这两者又会互相强化,从而对就业市场产生更为明显的压制作用。各类城市CIER指数在四季度均下行,差距明显缩小。根据指标定义,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指数下行,说明就业市场相对更偏向“供大于需”。从结构看,二、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相对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下降更快,或许与当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相对于31个大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上行更快的情况存在某种联系,即中小城市,可能感受到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劳动力供给持续扩张。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年龄大多处于16-24岁区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走势与25-59岁年龄组的调查失业率走势基本一致,没有充分反映16-2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情况。而后者在分析就业时必不可少,隐含了就业的结构问题。虽然25-59岁人群对应了就业主要存量,关乎到总体形势“稳不稳”,但市场能否及时有效吸纳16-24岁的供给增量,是就业“好不好”的关键。
 
(三)疫情冲击重点领域就业。3月份部分地区疫情加重,节后生产经营活动恢复受到影响,建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居民服务、文化旅游等行业受影响较大,用工需求减弱,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8%,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就业群体25—59岁成年人失业率为5.2%,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
 
(四)结构性错配问题突出。一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流动性大、平均在职时间短。LinkedIn《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指出,95后从业者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约为7个月,明显低于90后(19个月)、80后(43个月)和70后(51个月)。二是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现有需求不匹配。智联招聘调查发现,近两年有超40%的受访者希望从事互联网或金融行业工作,以800万毕业生基数和80%就业率保守估计,每年有近260万劳动者希望进入上述行业。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0年,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城镇就业人数共新增252万人,说明热门行业的岗位明显供大于求。从存量占比看,制造业、建筑业和地产业仍是吸纳就业的基本盘,但有意从事上述行业的年轻劳动者比例与行业规模明显不匹配。
 
(五)灵活就业作为就业的“蓄水池”也反映正规就业形势不好。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据调查,一些平台外卖骑手达到400多万人;有的平台上从事主播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160多万人,比上年增加近3倍。《2021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测算,灵活用工市场2016-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45%,后续或仍有25%。《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制造业、建筑业在灵活用工存量中占比大,这与行业性质有关。许多从业者以任务导向工作,随着任务的完成而不断切换雇主,不签订长期正式合同。而互联网、居民服务等领域的规模扩张,则更多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关。虽然灵活就业能一定程度解决就业总量上的压力,但仍需关注从业者的就业质量。相当一部分受访者选择灵活就业是迫于现实原因,如缺乏其它工作选择、经济压力大等,意味着这种选择更多的表现为被动而非主动。灵活就业扩张的原因既有新经济形态派生的需求,也有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不足而导致劳动力供给被迫溢出,从而表现为就业数据的“蓄水池”。灵活就业的劳动报酬和劳动保障水平尚不及传统就业,月薪更低,五险一金覆盖率更小。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灵活就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相关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难言这种就业方式能普遍缓解从业者的生活压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