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决策要参 >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详情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发展观察 / 2022-06-27 15:08:07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国际经贸格局面临重塑,中美等大国竞争博弈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长尾化趋势愈加明显,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持续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开启全面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加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形势下,中国外贸既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和潜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赋予对外贸易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要准确把握新时期对外贸易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依据新定位明确外贸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以更好发挥外贸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功能。
 
准确把握新时期对外贸易新定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战略导向不断演进、改革和创新,每一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都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国力高度契合,中国外贸也在这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使命和任务,为中国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新形势下,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对外贸易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作用。
 
(一)对外贸易是联结国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桥梁
 
贸易活动对接的是境内外两个市场,解决的是两个市场的供需平衡问题。这一特征决定了外贸不仅是畅通国际大循环的主渠道,也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削弱国际大循环,而是建立在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互促、融合发展的局面,因此更加凸显外贸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功能。其一,对外贸易是实现外循环对内循环“赋能”的重要渠道。从外贸的基本功能看,外贸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承载就业、提高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产品市场和资源供给的角度看,国内市场需求的不足需要通过进口贸易来实现,扩大稀缺资源能源、优质消费品、先进设备等商品的进口,有利于完善国内消费市场,促进产业技术优化,对消费升级、结构优化及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二,“双循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经济体系,作为要素流动的主要载体,外贸是促进国内外循环高效畅通、相互促进的主渠道。在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的背景下,国内外贸出口企业采购原材料、中间品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国内市场也成为了采购来源之一,同样,出口企业通过进口海外原材料和中间品,也会将终端产品销往国内市场。可见,外部大循环早已不是仅仅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简单、单向循环,而是建立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正是贸易活动将分属于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原材料(中间品)与终端商品组成贸易链条,由此实现了两个市场的相通。同时,这个过程还会逐渐延伸,将两个市场的资源渗透至更广泛领域,进而促进国内外要素相流、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形成内外循环相互连通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对外贸易是畅通境内外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
 
贸易的本质就是商品的跨境流通,主要体现的就是通过国内外商品要素的跨境流动实现两个市场上的供需平衡,因此外贸的要素流动载体作用是伴随贸易活动的产生而一直存在的。新时期,要充分发挥外贸的这一载体功能,畅通境内外的要素流动。“畅通”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破除制度障碍提高外贸交易效率、降低企业制度成本。这主要体现在外贸领域的制度改革上,制度改革是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力量,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外贸企业经营环境、进出口管理制度、外贸行政监管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和优化。二是利用数字技术破除要素流动的物理障碍以提升贸易交易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贸易交易方式,在传统贸易方式受到类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中断的情况下,跨境电商等新一代数字贸易模式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通过线上交易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贸易中断,有效解决因疫情防控措施而造成的供应链受阻和延误问题,高效精准地解决了两个市场上供需失衡的问题。现阶段,充分发挥外贸的要素流动载体功能,对于稳固我国供应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中间品的出口大国,全球中间品出口份额从1998年的2.38%上升至2020年的13.84%(见图2),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深刻调整,我国应围绕供应链、产业链拓展贸易空间,积极发展供应链商品贸易,利用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和巩固以我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我国对全球产业链运行和发展的供给保障能力,强化和巩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三)对外贸易是促进国内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
 
正是因为外贸具备要素资源流动的载体作用,因此,通过贸易能够将技术、技能等优质要素进行跨境流动从而带动技术洼地的创新和升级。从进口角度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贸易不仅作为供给管理的重要手段起到了对国内资源调剂余缺的功能,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高技术类型商品的技术外溢效应更显著地推动了国内技术水平提升以及经济增长。从出口角度看,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了获得持续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国内生产商需要依据外部市场的需求导向不断进行技术的改进升级和生产创新以获得市场认可,因此,出口贸易对于国内创新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时期,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国内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迫在眉睫,外贸对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消费转型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凸显,挖掘外贸对创新的带动功能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国已经批复的10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超过500家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就是通过政策、制度创新打造外贸带动国内创新发展的示范高地,推动贸易与产业、贸易与消费更加紧密融合发展,更好地发挥外贸的创新促进作用。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强化外贸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外贸具有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和主渠道作用,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外贸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四五”时期外贸发展的主线之一。要加大对进口分类指导,更好服务和畅通内循环。进一步扩大对国内产业技术升级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部件的进口,继续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短缺自然资源的进口规模,加强优质农产品和高端消费品进口,以此强化外贸的内向集成资源功能。要立足供应链体系建设布局贸易链条,加强对供应链中核心商品的进出口,支持企业发展供应链贸易,通过贸易活动完善国内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以更好服务于国内产业发展,维护国内产业链的安全。要科学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创建“大贸易”“大市场”的发展理念,破除两个市场中标准、制度不统一的问题,完善外贸产品国内市场流通渠道建设,支持创建集外贸进出口、内贸配送流通、金融、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社,推动形成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要素流动的示范点。要加强贸易与产业更加融合互动发展,依托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强制度和服务改革创新,强化外贸服务产业创新、消费升级的能力。此外,完善外贸物流体系建设必然是提升外贸服务双循环能力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物流体系,将自动驾驶汽车、自动化、物联网(IOT)数字跟踪系统和大数据预测分析等尖端技术充分应用到智能物流网络建设中去,提升物流服务要素、商品全球性流动的能力,构建世界领先的物流运营和供应链服务体系。
 
(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坚持对外开放,一方面能够吸纳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助力国内发展;另一方面,以开放大国之力助推构建和谐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推动形成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红利。要推进建设与国际经贸体系和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主张建设由我国主导的高标准规则体系,在进一步的开放中取得更大的匹配度和主动权。持续开放国内市场,创造更加便利的外商投资环境,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鼓励地方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结合当地产业优势高质量引进外资,围绕产业链条布局贸易链条,提升外资带动外贸发展的能力。要加强关键技术的进出口,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创新分工,力争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上占据更重要的位次。要更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往来,加快发展丝路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中欧班列开行方案,推动与相关国家在标准互认、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改革落地,优先与“一带一路”中心节点国家签订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充分发挥国内各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正向辐射反向集聚作用,建立制度开放的高地,创新贸易发展方式,在优渥的制度土壤中培育新型贸易增长点,将有效贸易增长方式推广复制至更大范围,形成全国范围的贸易创新模式。
 
(三)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外贸增长新动能体系
 
在传统禀赋要素优势趋弱的事实下,构建外贸增长新动能体系是新时期外贸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塑新动能体系不是革除旧体系,而是在巩固旧动能的基础上挖掘和培育外贸新增长潜能,两者合力构成新时期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技术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取代了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构成了外贸新动能体系的核心要素。其一,生产技术创新是外贸新动能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关乎外贸质量和数量两个层面的提升。当前,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链条较长且范围广泛,虽然在全球产业链中已居于重要位置,但由于较多的是参与低技术含量的分工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位。技术创新通过提高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水平,增加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贸易附加值,进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实现贸易规模扩张。实现生产端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是破除我国贸易价值链低端锁定、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动力。其二,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是外贸新动能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其内容包括:一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而产生的诸如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这种新模式将更大程度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降低贸易交易壁垒和成本,成为未来新型贸易模式的重要拓展方向。二是基于交易规则和政策变通而形成的新型贸易业态,比如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二手车出口、保税维修等。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外贸创新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搭建更成体系、更为完善的数字信息网络平台,促进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推动国际供应链体系在线化、数据化和网络化,拓展外贸发展的新空间和增长的新势能。三是制度创新同样是促进贸易潜能释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不仅体现在以营商环境优化、贸易便利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优化带来的增长潜能,还包括构建和完善适应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标准、规则等新制度建设形成的新的驱动力。要以优化完善已有制度为出发点,深入推进贸易规则和制度创新,破除技术进步与既有制度之间的矛盾,推动形成与新时期外贸发展模式、目标与要求相适应相匹配的,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相连通的高标准制度体系。制度创新要注重以点到面、渐进辐射,重点依托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以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园区建设,形成能够促进外贸增长的新制度体系,适时推广复制至更大范围。
 
(四)重视贸易促进平台在外贸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外贸促进平台愈加多元化发展,对外贸规模扩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外贸促进平台体系大致包含三类:园区平台、展会平台和网络服务平台。园区平台是具备集聚高端要素功能、促进要素高效转化、强化要素规模效应等特征的聚合主体,包括各类外贸集聚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工贸易产业园以及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等各类园区。要持续高质量推进贸易促进园区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开放平台,结合各地产业优势,优化外贸园区的布局定点,更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园区的制度改革,提升服务贸易创新、产业创新、消费创新的能力,强化其聚集、服务、创新、引领、主导功能,在形式、布局、功能等方面持续拓展外贸园区的多元化发展。展会平台主要通过搭建商品的展示渠道、贸易双方的沟通渠道、供需市场的对接渠道来实现对外贸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当前,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三会”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中国货物”和“中国服务”全面发展的展会促进平台,推动形成了以“北上广”为龙头的全国会展新格局。下一步,要持续高质量举办大型展会,提高展会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拓展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模式,扩大展会服务商品交易能力;加强区域性会展发展,完善会展业协调发展机制。网络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信息的搜集为外贸主体实现信息便利化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主要包括国际营销服务体系以及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等。要创新国际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加海外服务网点数量,强化其市场信息、法律标准、金融服务等信息要素集聚功能,为外贸主体提供更完善的服务。积极探索建设新型特色贸易促进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构建以平台型企业为核心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外贸供应链协同发展平台等,提升外贸对优化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服务能力。
 
(五)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
 
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规模总量及在全球的占比均与货物贸易相差较大。根据WTO数据,2020年,服务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量的比重仅为12.4%,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仅为6.8%;货物贸易占贸易总量比重为87.6%,占世界货物贸易的13.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失衡的问题比较凸显。服务贸易是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补齐服务贸易发展短板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在政策环境上,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开放合作,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深化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促进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探索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建设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示范区,推进文化、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等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地方建设服务贸易境外促进中心,高质量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结构优化方面,提升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出口规模,推动金融、知识产权、法律、会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扩大医疗、旅游、教育等生活性服务进口,加强研发设计、节能降碳、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在新动能培育上,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加大对智慧服务、数字网络的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外包。
 
作者:马林静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2年第5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