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决策要参 > 碳排放“双控”政策背景下 对石化行业的影响有哪些? 详情

碳排放“双控”政策背景下 对石化行业的影响有哪些?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2-10-08 18:02:49
碳排放“双控”政策背景下  对石化行业的影响有哪些?
 
在碳排“双控”政策背景下,面临转型与脱碳的双重压力, 但同时也面临新形势下的巨大发展机遇。在碳排“双控”政策背景下,石化行业须全面提升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和水平。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简称碳排放“双控”),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2022 年 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提 出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 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 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转变。2022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 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碳排放“双控” 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是能耗“双控”的延伸和发展, 其更具鲜明的控碳、降碳、减碳导向,且不会约束经济增长对用 能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和非能源领域碳减排。
 
(一)有利于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精准化。长期以来,由于原料用能占比低和原料用能算法复杂等原因, 原料用能未与燃料用能加以区分进行单独核算,原料用能一直被 纳入能源消费统计中。石化化工行业原料用能占原料用能的大部 分,根据相关统计资料,石化化工行业原料用能占全国原料用能 总量的 70%。石化行业将原料石油和原料煤转化成为甲醇、油品、天然气、聚丙烯等产品,一部分能源产品被带进了工业产品作为 原料。在能源产品转化为原料过程中,一般只有 20%的二氧化碳排放,80%转化成原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明确提出原料用能 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对原料用能与燃料用能进行区别, 落实原料用能精细化统计以后,未来石化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的工作将更为精准和精确。
 
(二)有利于石化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都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然而相较于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更具鲜明的控碳、降碳、减碳导向,且不会约束经济增长对用能的需求。“碳排放”双控有利于更准确地识别碳排放的来源和强度, 引导企业主动优化用能结构实现低碳转型,带动行业低碳绿色发展。石化行业能源集中度较高,是我国工业部门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 4%—5%。虽石化行业碳排放总较低,但石化行业碳排放强度偏高,能效利用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碳排放“双控”,控制碳排放强度,有利于石化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三)有利于石化行业产品向高端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石化产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较大差距,不少高端化工新材料仍未实现规模化生产,部分产品虽已国产化,但质量与进口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石化龙头企业纷纷向新材料赛道发力。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原料用能能耗控制得到“松绑”,之前受供给约束的化工原料用能将得到有效缓解,行业资本开支将有效释放,对石化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推动石化行业龙头企业由传统的能源消耗型向更加有效的高端新材料领域转型,产业强链、延链、补链的作用更加显著。
 
(四)有利于石化行业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在碳排放“双控”目标下,具备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将拥有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提升行业集中度。首先,我国大型集团大多具有丰富的下游产业链, 具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单位能耗成本方面优于小型企业。其次,大型集团具有更加规范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经营模式,在碳减排行动部署中能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加大减排力度与效率;依据目前碳交易试点城市对化工行业碳排放额的分配方式(历史强度法,即基于具体企业产品历史排放量乘以一定的碳减排系数来作为企业碳排放标准),无疑增加了化工行业进入壁垒。此外,在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引导下,大炼化项目的原料用能将不再占用整体能耗指标,将使符合能效标杆的炼化新项目审批逐步正常化,相关石化行业龙头的产能扩张预期向好发展,行业的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
 
本文摘选中宏论道系列要情决策要参2022年第8期热点之一:碳排“双控”政策对石化行业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