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黄志凌: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行业趋势 详情

黄志凌: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行业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11-05 12:35:41
作者:黄志凌
 
碳达峰、碳中和对全球来说既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经济与社会革命;既考验政治家的战略决断能力,也考验社会各界的深刻理解能力与战略落地的创造能力,更考验企业家和金融家的市场趋势把控能力。就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而言,怎样在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谋划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大局,是事关未来一百年全球竞争战略优势能否形成的关键举措。
 
能源新趋势必须深刻理解,把握趋势就能够抓住投资机遇
 
能源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第一次蒸汽机革命使人类进入化石能源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了电力能源,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带来了原子能。人类能源使用方式和技能的提升以及新能源种类的出现,与生产生活的进步相伴相生。第四次科技革命也不会例外,能源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必然会成为重点内容。
 
第一,在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将逐步加大,甚至可能最终替代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以及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可持续供应的风险。仅就太阳能而言,美国能源部在《太阳能未来研究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太阳能在美国电网脱碳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显示,到2035年,在不提高电价的情况下,太阳能有可能供应全国40%的电力,推动电网深度脱碳,并创造多达150万个就业。
 
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2019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经升至15.3%。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此前制约清洁能源发展的经济性问题也在持续改善。但根据碳中和目标测算,2060年前只能利用大约14%的化石能源,而在2020年前后中国能源消耗的80%还是来自化石能源,任重道远显而易见。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艰难且有规律可循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怎样通过技术进步与设备更新,最大限度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能,必然伴随大量的研发投入与技改投资。
 
第二,化石能源的动力属性将逐渐消退,将逐步回归原料属性。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讨论十分热烈,其中一些观点认为化石能源行业将被逐步淘汰,我不太认可这种看法。虽然在一次能源供给中,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将逐步加大,甚至可能最终替代化石能源,但这个过程还很漫长。碳达峰之前不能轻言化石能源行业淘汰问题;从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化石能源行业的传统产品只是动力属性将逐渐消退,基本属性将回归原料属性,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榆林化工考察,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今后,在非化石能源替代效应的推动下,化石能源将更多地被用作化工原料,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
 
第三,能源动力形态将日益电力化。随着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革命不断加速,将来经济运行所需的动力形态越来越呈现电力化趋势。不仅水能、光能、风能直接产出电能,核能也是以电能的形态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也就是说,非化石能源本身不具备通常意义的动力属性,必须转化为电能传输出去,而电能是实现传统能源消费高效、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因此动力结构优化为电力是必然趋势。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加速推进,市场预期中国2060年前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
 
第四,电力的广度与深度应用,将成为驱动经济效率和效益提升的重要杠杆。随着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对于环境变化日益关注,人们对于能源电力化的偏好日趋明显,不仅电力供给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尤其是新能源初始形态就以分布式电力形态出现),传统能源应用领域也日益电力化,譬如交通运输领域、冶金领域、建筑领域等电力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其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有关研究依据中国数据发现,电能应用的经济效率远远高于化石能源直接应用的经济效益,大体上1吨标准煤当量电能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和17.3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
 
第五,从电力生产到电力消费的全供应链条,将日益精准化、精细化。电力需求和电力供给之间的不匹配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如何使二者更好地相互匹配,将是一个重大课题。智能电网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自主运行、自我优化,电力生产与消费都将更加精准化和精细化,资源利用将更加集约、高效,决策判断将更加具有前瞻性。中国在电网建设和输电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前列,但在电力市场化、电力供求匹配尤其是不同性质的电力需求与不同性质电力供给进行市场化高效智能匹配方面,还面临一系列亟待改革和加快发展的现实难点和痛点。
 
特殊时期的能源危机具有特殊性,应立足于能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化趋势构建跨国甚至洲际能源互联网
 
2021年北半球入秋以后,随着各国经济逐渐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复,对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的能源储备严重不足,引发更多恐慌性买盘,形成了一次特殊时期的能源危机。客观地说,这是一次特殊时期爆发的特殊能源危机,其特殊性就在于经济复苏需求、季节性需求、官方储备疏忽三种因素叠加,其应对策略也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不仅要着眼于增加传统能源的总量供给,更要优先考虑传统能源电力化传输和新能源迅速增加之后怎样充分有效配置的问题。
 
能源电力化之后,使得能源运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船舶、车辆和管道等传输化石能源运输转变为通过电线连接的电网高效传送电力动能,而新能源从一开始就以电力形式出现,使得电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重要性甚至超越道路和港口。如果能够借鉴信息互联网模式,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就可以克服非化石新能源在供需时空分布差异方面的天然局限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不可再生化石资源用于材料领域的经济开发利用,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将最大限度服务于人类社会,还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环境。为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是站在世界高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世界能源发展新趋势,提出的中国倡议,对于服务发展大局、落实国家战略、推动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都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促进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和力度,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全球电网连接、升级为一个整体性的能源共享网络,更高效、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电力能源,非常符合能源发展的新趋势。
 
而新能源互联网将以各地区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泛在智能电网为基础,实现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既与“一带一路”有所重合,又扩展欧亚大陆和非洲等广大地域,而且落地相对容易。因此,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既能服务中国的发展大局,又能带动相关国家进入交易网络受益,在推动能源革命的同时,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预见,由于存在专业人士广泛共识、技术与商业模式比较成熟的客观基础,只要政治家摒弃偏见,构建多方共赢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梦想。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