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详情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2023-07-31 14:47:16
据了解,虽然历史上气候温暖期经济社会相对繁荣,但当前的气候变化却关系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这是因为地质史和人类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主要由自然因素引起,具有明显周期性与可逆性,而当前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致,变化速度远超过去,有可能超出人类与自然系统的适应能力。虽然气候变暖短期对高寒地区相对有利,但对多数地区仍以不利影响为主。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和敏感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陆地生态系统而言,虽然升温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提升了高寒地区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但气候暖干化地区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趋于退化。20世纪90年代受气候暖干化与超载放牧影响,北方牧区草地较20世纪60年代初产草量下降1/3至1/2。栖息地环境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暖还加剧了有害生物时空蔓延和入侵。
 
对海洋与海岸带而言,风暴潮、海水入侵、咸潮、赤潮与绿潮等海洋灾害明显加重,海水酸化、脱氧化和层化严重威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1993年至2022年我国海平面以4毫米/年速率上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3.4毫米/年。黄河入海口已由过去每年新淤万亩沃土变为淤蚀平衡。极地冰雪如果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60米,我国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将被淹没,山东省将仅剩沂蒙和胶东两座孤岛。
 
对水资源而言,多数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加上高原高山冰雪过快消融,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改变,不确定性增加,而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耗水量却随着气候变暖显著增加。我国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到西南的带状区域气候暖干化明显,水资源日益短缺。尤其海河流域1980年以来实测径流量下降四成至七成,成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地区之一。南方大部降水略增,但季节变化加大导致水资源更不稳定。长江中下游冬季和伏旱期间支流经常断航,雨季则水位猛升洪涝严重,2020年特大洪涝和2022年严重伏旱均为历史罕见。
 
对农业与粮食安全而言,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提升了寒冷季节和高寒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例如粮食曾依赖进口的俄罗斯跃居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但更多地区因气象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和不稳定、病虫害日益猖獗等使粮食安全风险增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近几十年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全球平均每年损失约10%谷物产量。全球升温2℃可能引发粮食危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将受影响最大。
 
对人类健康而言,高温热浪频繁,热相关疾病和死亡人数剧增,热带气旋与强对流等极端事件日益威胁人类安全。2023年7月3日至6日为有气象观测以来全球最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某些农产品营养价值下降。原本只在热带肆虐的登革热因伊蚊北扩已蔓延亚热带多地,近年来在广州和台南频发。
 
对产业发展而言,除大农业外,生产过程暴露于大气环境的交通、建筑、旅游、能源等产业对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也非常敏感。气候变暖还影响消费习惯和多行业市场需求。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原料高依赖产业所受制约日益明显,而灾害保险业、低碳与可再生能源开发、避暑旅游等获得发展机遇。
 
对城乡与区域发展而言,下垫面性质改变和大量人工建筑形成特殊城市气候,热岛效应和内涝风险加大,风速减小加重城市雾霾污染。城市功能高度依赖水电气热等系统,存在明显的灾害放大效应。乡村适应能力和减灾能力远低于城市,脆弱人群比例较大。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所受影响差异加剧了发展不平衡与社会矛盾。
 
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减缓包括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增汇和人工改良气候,这是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适应指对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趋利避害过程。坚持二者协同并重,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确保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大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