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
2025-07-04 16:15:28
把握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要求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潜力很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县域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人口与空间结构的协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表现为产业、人口与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是三者协同发展的结果。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变化会影响城乡空间结构和人口布局,人口集聚带来空间需求和活力,而空间结构调整又为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提供支撑。只有三者相互匹配、相互适应,才能打破传统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能级的跃升。实践中,一些县域从产业、人口与空间结构的协同中找到切入点,实现了产业升级、空间优化、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
县域经济发展要立足区域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县域经济与生俱来具有区域性特征,往往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气候条件、地理区位等紧密关联。我国县域数量大、类型多,县域经济发展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一条路径,正所谓“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只有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般而言,凡是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契合度比较高的地区,产业根植性往往比较强,产业的竞争力也比较强;反之,部分县域脱离自身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盲目追求“高精尖”产业,要么陷入高端产业低端化困局,要么汰旧却无法立新。
县域经济发展要融入城乡区域开放格局。相比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是基于城乡分工互补关系和经济循环而形成的。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乡功能衔接性比较强,要素流动性、产业融合度大多比较高。同时,县域经济不是一地一县的经济,需要跳出“县域”,在区域分工体系、高水平开放格局中,找到县域经济发展方位。比如,一些位于大城市周边的县域,可以通过主动承接人口、产业、技术外溢,成为大城市辐射发展的一部分;一些过去处于交通“末梢”的县域,可以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作为对外开放节点的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要与强县、富民统一起来。县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与民生福祉、社会发展活力紧密相连,是实现强县与富民有机统一的载体。现实中,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生福祉也会得到持续增进,社会发展活力亦随之增强;相反,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往往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陷入经济活力不足、民生改善受限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县域,其中大部分又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蕴含实现富民的目标要求。要通过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