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
2025-07-04 16:15:28
县域经济是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其发展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一环。从空间维度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要素在城乡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以及经济联动性、平衡性的持续增强,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涉及一、二、三产业各个部门,涵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既是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交汇点,又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循环的成色。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着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县域内需潜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拓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并在量变与质变的循环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这是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过去,我国县域经济依靠资源消耗、低成本劳动力驱动实现了规模性增长,形态上逐渐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综合经济转型,总体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当前随着县域人口的外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外部竞争加剧,部分县域面临产业衰退甚至空心化风险,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客观来看,不少县域在实现经济规模总量的积累后,已经具备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基础。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新的时空条件。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开放经济背景下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等,都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实现条件。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推动了城乡生产网络、社会网络、创新网络、生活网络的不断演化,深刻改变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与空间配置路径以及大中城市与县域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为一些县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加快发展,以及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了县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催生出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