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
2025-07-04 16:15:28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不论是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还是培育新兴产业来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做到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培育形成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县,重点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特色食品等产业。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要提升产业平台功能,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优势特色制造业集群。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县,要统筹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技等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位于大城市周边、处于交通枢纽节点的县,可以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县域城乡要素创新性配置。经济发展质量与生产要素的匹配度和要素质量密切相关。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创新性配置,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要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流动和集聚,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县域城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与升级。特别是,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分类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引导更多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离不开科技创新。然而,对不少县域来说,过于强调原始创新也是不切实际的。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比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域可以采取设立“科创飞地”、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知识、人才等科创资源,提升本地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有条件的县域,可以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为产业链关联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转化、产品检验检测、试验验证、产品质量认证等服务。西部地区的一些县域还可以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提高创新发展能力。
增强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综合承载能力。要深入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各类开发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扩能提级,引导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较高、分散布局配套设施成本高的产业项目向县城产业园区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项目向县城或有条件的镇(乡)和物流节点集中,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等产业向中心村集中,促进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