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对促消费的作用
《红旗文稿》2025/14 / 2025-08-01 17:39:40
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经济回升向好
二、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经济回升向好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对促消费稳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比,“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政策力度、节奏和主动性等方面明显加大加强。在当前国内消费不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进一步牵引带动经济回升向好,形成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良性循环。
财政政策应以提高居民收入为切入点,刺激消费潜力释放。为了促消费,财政应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以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切实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就业能保证稳定的工资收入,财政政策应向高质量充分就业倾斜,这是促消费的基础;通过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减少居民的养老医疗等支出,相应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减少居民支出和物流成本,提高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面;支持消费场景丰富扩大,提升服务消费品质,让新型消费更好落地。财政政策应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着力支持科技创新,在支持基础研究的同时,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让科技成果得到更好应用。财政政策在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工作方面都要有所作为。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一季度累计发行量近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提振了消费信心。5月7日,央行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够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指导金融机构加强消费金融服务,强化对重点服务消费领域的高质量供给,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金融支持力度。财政政策应向有消费效应的领域倾斜。针对上半年经济走势,未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加力提效,更多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投资倾斜。鉴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投资对项目经济效益不敏感的特点,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进而有效有力增加企业订单,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带动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要推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全面提质升级,加强保障水平,扩大覆盖范围。同时,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口、低保人员等重点人群保障力度。
提高财政赤字率,为促消费稳经济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财政赤字率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较低,一直坚持合理、审慎的原则确定赤字率水平。赤字率的选择关键要看其对于财政运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判断。通过安排合适的赤字率,给予政府更加可行的资金空间,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正常运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延展性与灵活性。2025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比2024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比2024年增加1.6万亿元。总体来看,我国赤字率仍在安全范围内,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扩大政府债务规模,为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持。我国的债务率还有提升空间。要根据实际需要,在财政可持续性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用好这一有利条件,扩大债务规模,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这些有效资产和优质资产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中央财政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实施“两新”政策。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比2024年增长4.4%。政府债务应以公共服务和广义基础设施建设为消费和投资着力点,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例如,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和广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解决好住房、养老、育儿、医疗等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债务投向要聚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提升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应在显著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等方面预做准备。依托“十五五”规划和中长期展望,编制并多储备重大项目,为应对可能的需求收缩做好充分准备。
适度减税降费,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减税降费在近些年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税降费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现实需要,是宏观经济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消费关键性举措。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支持量大面广、吸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了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紧密联接。在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制度性减税的同时,还应实行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措施,既帮助经营主体减负,又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金融机构、部分自然垄断行业向经营主体合理让利,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支持地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现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国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今年前5个月,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636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一般企业税率为25%)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支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减税1407亿元;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4158亿元。今后,还应进一步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着力推动政策红利精准快速直达经营主体。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