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
学习时报 / 2025-09-26 11:44:43
深入实施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点任务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要学好用好《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内需的重要论述精神,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持续提振社会信心,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加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全方位扩大内需,必须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我国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积极应对,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将债务政策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保持必要的杠杆率,提高债务率的容忍度,果断发行更大规模的超长期国债,提高地方债务限额,促进更长周期内实现债务动态平衡。研究制订一揽子扩大政府支出的专项计划,加大财政支出强度。货币政策方面,防止混淆总量平衡任务和结构调整要求,做好必要的政策工具区分,在当前情况下要更多发挥总量功能,尽快把降准降息要求落实到位,真正起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作用。同时,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
大力提振消费。消费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优势,也是重点。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商品消费方面,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240辆,与主要发达国家千人平均400——800辆的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家电消费也进入更新替换期,并向低碳、绿色、智能方向升级。要深入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方面,居民服务消费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减少文化演出、教育等服务领域不必要的前置审批条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增加多样化、多层次服务供给,释放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潜在需求,创新更多新型消费场景,积极发展新型消费。
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我国扩大投资仍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在基础设施领域,许多建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交通、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正进入老化期,其中路龄超过15年设计年限的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占比超过50%;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能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投资。在产业投资方面,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工艺换新、数智化转型等技改、高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发展等投资空间都很大。要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政府投资资金,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投资于人”、带动消费的一个重点领域。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待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需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生育支持等方面投入,将带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相应也能大幅度提高新市民的消费水平,提振城市消费。把促进住房消费作为带动投资的重要抓手。鼓励和刺激住房购买,继续降低首付比例,推动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支持提取公积金付首付,降低房产交易税费,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消化商品房库存,直接带动如装修、家居、耐用品等消费。住房销售的增加将引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企稳回升,从而扩大投资。
加快健全内需增长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居民自主消费体制,坚决摒弃行政随意干预居民消费的惯性思维,调整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全面清理现有不利于消费释放,尤其是各类限购、限贷、限价等行政干预措施。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将立足点放到为企业投资做好服务上,更加注重事前政策引导、事中事后监管,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避免“挤出效应”,让企业投资发挥更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消除投资障碍,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政策支持,更好满足企业融资、用工、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作者:尹艳林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