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2025-09-29 11:42:51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前瞻谋划。今年7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第四个专题,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立足实际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好地聚力赋能。
一、深刻认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只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加速生产力的迭代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战略要求。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其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内在联系、相互交织。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核心要义是通过改革培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生产关系,有效推动了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新起点新征程,必须深入推进系统性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配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关系和政策制度体系。这是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的必然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谋划。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重心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的量质齐升,必须突破传统以增量扩能为主的规模速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瓶颈,积极拓展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动能和新空间。当前,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表现形式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发展壮大,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和有力支撑。我国经济动能转换态势日渐显著,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已取得诸多成就和经验,但科技创新的组织协同水平有待提升、新型要素的市场化运用存在堵点卡点、现代化产业链条仍需完善。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深度调整的转轨期,必须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特性构建与新动能成长相适应的政策框架和管理体系,使发展在“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进而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DeepSeek(深度求索)等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前沿技术正多点突破、加速迭代,引领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触发产业变革,汇聚为推动生产力质态革新的强大动力。面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我们能够实现动能换挡、成功化危为机的关键。借助改革构筑起更加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以确保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