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详情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2025-09-29 11:42:51

加快构建优质有序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三、加快构建优质有序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应多维发力、协同发力,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构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协调有序、活力迸发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健全宏观调控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一是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覆盖新质生产力发展各环节的政策;建立由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协同推进的部署落实机制,结合实际调研设置具体议题,进一步实现央地衔接。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和容错纠偏机制。对新领域新赛道的产业和企业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给予企业充分的容错空间,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在新兴领域开展改革探索,先行先试创新政策。三是完善统计核算体系和反馈优化机制。加快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入规模企业统计申报覆盖,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不同地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状况开展评估反馈,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完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必须发挥制度优势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体系,激发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一是持续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鼓励并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二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持续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形成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基地的协同联动建设,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将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纳入专业课程,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四是深化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由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形成多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创新的格局。
 
  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应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协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推动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清理制约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行政许可、资质审批等制度性障碍;加强新兴产业领域违规招商引资治理,防止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泡沫化现象。三是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改革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业绩考核、激励容错机制,优化政府针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基金运营与监管框架,以保障资金投放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及长远发展目标;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为未来产业设立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孵化全阶段的专项培育基金。
 
  健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创新型的新质生产要素配置是推动生产力系统性跃迁的关键任务与必备环节。应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创新要素配置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确保各类要素获得合理回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优化数据产权认定、交易流通、跨境流动的监管体系,推动数据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完善要素合理流动体制。打破区域和条块分割,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加强跨区域要素资源整合,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共享与高效配置。三是健全科技金融体制。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发展耐心资本。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障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规则和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作者: 刘鹏飞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来源:《红旗文稿》2025/18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