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智库 > 统筹财政资源精准施策激活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 详情

统筹财政资源精准施策激活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5-10-16 15:54:37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消费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消费领域仍存在潜力未充分释放的问题,整体消费结构较为单一,部分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作用。尽管近年来财政资金持续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倾斜,有力保障了民生福祉,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及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不足,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有待加强;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阻碍了消费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此外,税收制度设计也存在优化空间,未能充分发挥对消费的激励与调节功能。
 
提振消费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作用,精准破解阻碍消费提振的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从供给端与需求端协同发力,在收入保障、税制优化、服务供给与预期管理等方面精准施策,通过加强消费激励、提振消费信心,切实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循环畅通注入持久动力。
 
强化财政支出导向,夯实居民消费基础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根本在于筑牢居民收入根基,关键在于通过精准的财政政策托底民生、稳定预期,打通制约消费扩大的收入瓶颈,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
 
其一,加大转移性支出力度,增强重点群体保障效能。中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保障的重点对象。应推动财政资源精准配置、直达基层,支持地方设立消费补贴、生活救助、临时性兜底等专项项目,完善分层分类的转移支付体系,确保政策红利直接惠及困难群体,缓解其生活压力,释放基础消费潜力。同时,加大对以旧换新、育儿减负、住房改善等关键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提升政策的精准性与协同性。例如,通过以旧换新补贴推动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升级,通过育儿补贴减轻家庭养育负担,通过住房保障补贴助力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以财政投入引导居民消费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其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缓解居民预期性支出压力。居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预期性支出担忧,是制约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需推动财政投入持续向教育托育、基层医疗、社区养老等领域倾斜,支持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助等方式,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与可及程度。在教育托育领域,加大对普惠性幼儿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支持,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在基层医疗领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降低居民医疗支出成本;在社区养老领域,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丰富养老服务内容,缓解家庭养老压力。通过切实减轻家庭长期支出负担,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
 
其三,强化就业支持与收入导向,拓展重点群体增收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消费能力。应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推动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等项目落地实施,扩大基层和新兴领域就业容量,为重点人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地方通过岗位补贴、创业扶持、融资贴息等方式,引导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在就业中的“蓄水池”作用。通过稳定就业、拓展增收路径,夯实消费增长的收入基础,让居民有稳定的收入支撑消费需求。
 
完善税制结构,增强税收对消费的激励功能
 
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引导消费行为的重要工具。加快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能够更好地发挥税收在收入调节和消费引导中的双重功能,为消费提振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直接关系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能力影响显著。应持续优化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居民生活成本变化,动态调整扣除范围与标准,落实精准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同时,合理提升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占比,强化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差距的缩小能够推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带动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升,形成良性互动的消费新格局,为消费市场注入持续活力。
 
另一方面,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消费税征收环节的调整,对引导消费行为、优化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备征管条件的基础上,应分类有序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改革,优先将高端消费品、奢侈品等税源集中、流通环节清晰的品类,由生产环节后移至零售环节征收。这一调整能够更精准地反映消费行为,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同时促进消费回流,释放国内消费潜在需求,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繁荣。此外,合理划分消费税收入归属,将部分消费税收入划归地方,能够增强基层政府财力调控能力,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商业配套、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供给,营造便捷舒适、可及可感的消费环境,切实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提升消费服务供给能力
 
政府投资对消费服务供给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拉动作用。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投放方向,提高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优化消费服务供给结构,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从供给端推动消费提振。
 
首先,合理平衡中央预算内投资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配置。中央预算内投资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政府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需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之间合理平衡配置结构,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关键领域民生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教育设施,提升教育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医疗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通过健全养老托育设施,满足老龄化社会和家庭育儿需求。同时,在资金配置上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引导更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弥补这些地区消费服务供给短板,缩小城乡、区域消费差距,推动消费市场均衡发展。
 
其次,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和建设。随着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对消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支持新兴消费模式所需的物流配送体系、数字化网络、智慧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网络。例如,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推进5G网络、物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覆盖,支撑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建设智慧商场、智慧便利店等智慧服务终端,提升消费体验。同时,推动传统商业设施向多功能、体验型空间转型,丰富消费场景,满足居民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最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单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消费服务供给的庞大需求,需通过有效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项目引导、风险分担、资金配套等方式,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门槛和风险,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如教育托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社会资本的参与能够带来更丰富的服务内容、更高效的运营模式,持续扩大优质消费服务供给,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以预期管理提振消费信心
 
财政与金融协同联动,能够形成政策合力,拓展多元化消费融资渠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通过有效预期管理提振消费信心,为消费市场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健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政府担保等机制。消费信贷是提升居民即时消费能力的重要手段,需通过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消费信贷给予一定比例的利息补贴,降低居民贷款成本,提高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金融机构发放消费信贷分担部分风险,缓解金融机构风险顾虑,鼓励其加大对服务消费、绿色更新、社区养老、数字生活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推动这些领域消费增长。
 
第二,设立财政支持的专项信贷产品或政策性融资工具。针对特定消费领域和群体,设立专项信贷产品或政策性融资工具,将精准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例如,设立绿色消费信贷产品,支持居民购买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品;设立养老消费融资工具,为居民养老服务消费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专项信贷产品和政策性融资工具,为特定消费项目提供低息、便捷的融资支持,引导居民消费向重点领域倾斜,推动消费结构优化。
 
第三,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面向重点群体的消费金融产品。新市民、青年群体是消费市场的重要潜力群体,但其消费能力和融资需求往往未得到充分满足。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面向新市民、青年群体开发小额、适度的消费金融产品,如租房信贷、职业技能培训信贷等。同时,通过财政补贴、风险分担等配套措施,降低金融机构运营风险,提高其服务重点群体的积极性,带动金融资源更精准、高效地流向消费端,形成财政托底、金融放大、市场响应的良性机制,持续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消费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总之,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精准引导作用,从支出导向、税制优化、投资引导、金融协同等多维度发力,能够有效破解消费提振难题,激活消费潜力。通过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增强税收激励功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强化预期管理,能够持续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推动消费成为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动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