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以财政精准施策赋能消费扩容提质 详情

以财政精准施策赋能消费扩容提质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5-10-16 15:49:35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部署,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存的特征,但基层医疗薄弱、社区养老覆盖不足、公共服务区域失衡等短板,以及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结构单一等问题,仍制约着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工具,需通过精准配置资源、优化税制结构、强化服务供给,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构建消费激励与经济循环的良性互动机制。
 
强化财政支出导向,夯实消费能力根基。一是加大转移性支出力度,精准托底重点群体。聚焦中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群体,需构建“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转移支付体系。一方面,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地方设立消费补贴、生活救助等项目,例如对低收入家庭发放定向消费券,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保缴费补贴;另一方面,推动财政资源直达基层,在县域层面建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整合购物、餐饮、家政等基础服务,降低居民日常消费成本。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并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范围至社会组织,凸显政策精准性。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缓解预期性支出压力。教育、医疗、养老领域的财政投入,直接决定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2025年财政预算中,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增幅显著具体而言,需推动三项改革:教育领域,通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建立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的供给机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医疗领域,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提升至99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增至700元,强化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养老领域,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普惠型养老机构,对设施建设给予场地支持与运营补贴。三是强化就业支持与收入导向,拓展增收路径。就业是收入之源,需构建“技能培训+岗位创造+创业扶持”的全链条政策体系。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行动,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制,推动“数商兴农”“家政提质”等新兴领域就业;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2025年重点工程项目中以工代赈的劳务报酬占比提升至30%以上。同时,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对提供新岗位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创业者提供融资贴息,形成“就业-增收-消费”的正向循环。
 
完善税制结构,增强消费激励功能。一是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提升可支配收入。现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需进一步强化“精准减税”与“收入调节”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扩大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养老支出等纳入扣除项目,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另一方面,合理提升高收入群体个税占比,通过完善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的税收政策,缩小收入差距。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个税改革需与此衔接,确保工资性收入增长与税收负担下降同步。二是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激活地方消费活力。将消费税征收环节由生产端后移至零售端,并稳步下划地方,是破解地方财政压力与消费基础设施不足矛盾的关键。优先选择高端消费品、奢侈品等税源清晰的品类试点,例如对高档手表、珠宝首饰在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并将部分收入划归地方。此举既能引导消费回流(减少海外代购),又能增强基层财力,推动各地建设商业综合体、文旅项目等消费载体。据测算,消费税改革可为地方财政每年新增数千亿元收入,为消费环境优化提供资金保障。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提升消费服务供给能力。一是优化资金配置结构,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中央预算内投资与地方政府专项债需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倾斜。2025年计划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同时加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投入,在农村地区布局冷链物流、电商服务中心等设施。此外,需建立“项目库+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资金投向需求迫切的区域,例如对中西部地区养老机构建设给予更高比例的财政补助。二是布局新型消费基础设施,满足升级需求。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业态,依赖物流配送、智慧终端等基础设施支撑。财政资金应重点支持三项建设:一方面,打造“一刻钟数字生活圈”,在社区部署智能快递柜、无人零售终端;另一方面,建设绿色消费载体,对新能源充电桩、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给予补贴;再次,发展健康消费设施,例如在社区配置健康监测设备、建设银发旅游基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新型基础设施是场景落地的物质基础。
 
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以预期管理提振消费信心。一是健全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机制,降低消费信贷成本。对居民使用个人消费贷款进行的家装、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财政可提供利息补贴。例如,对购买绿色家电的消费者给予贷款贴息,对使用消费贷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减免部分利息。同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的消费相关贷款,若发生坏账,由财政承担一定比例损失,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二是设立专项信贷产品,精准扶持消费项目。开发“财政+金融”联动工具,例如设立消费基础设施专项贷款,由财政提供低息资金,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养老机构改造等项目;或推出“新市民消费贷”,对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小额、长期、低息的消费信贷,财政对其利息给予补贴。此类产品既能满足特定群体消费需求,又能通过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总之,提振消费需以财政政策为“压舱石”,通过支出结构优化、税制改革深化、投资引导强化、金融协同强化,构建“收入增长-消费升级-经济循环”的良性链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回应,更是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未来,财政政策需持续创新工具、精准施策,在解决“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上下功夫,真正让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循环的强劲引擎。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