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成就:“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知
课题组 / 2025-10-15 15:46:06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并不断总结经验,将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引领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这些规律性认识,集中表现为“五个必须统筹”。
一是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政府有为,就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大舞台。市场有效,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汇聚创新资源,让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做好经济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又要发挥好有为政府作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弥补市场失灵,使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效结合、相得益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这样的平衡,需要从供需两侧协同用力,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作为超大型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补上内需短板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超强供给能力优势,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卡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同时,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步开拓多元国际市场,既扩大出口,又增加进口,促进经济内外均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既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新动能,也要通过数字赋能、工艺升级、管理创新等多种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更新旧动能。把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动能的关键依托,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新引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风,不能一哄而上,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找到最佳路径,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模式。
四是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各类资产,存量资源规模可观,盘活潜力很大。比如,有效盘活土地等资产,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盘活城镇各类低效用地,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中村改造,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小区、老旧建筑改造利用;等等。实践证明,做优增量能够为盘活存量提供条件和机遇,盘活存量能够为做优增量提供空间和资源,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
五是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促进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牵引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完备的产业体系相结合,加快培育出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扩大经济总量,为质的提升提供沃土和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加大新技术投入,加强传统产业数智化、绿色化改造,更多依靠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为量的增长开拓新空间。正是坚持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才能更好实现经济发展的量质齐升。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