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老年人口群体发展潜能
学习时报 / 2025-10-15 11:41:02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识和客观趋势,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强化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出台了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银龄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老年人发挥自身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面对持续加深的老龄化形势,我们应利用好当前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从实施路径上看,关键在于为老年人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就业环境,稳妥有序推动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以重大制度安排和实际行动促进老有所为。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进程必然造成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而这一群体中蕴含着开发潜力巨大的老年人力资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多在2500万人以上,形成了当前首轮老龄化浪潮。进入80年代,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多在2000万人以上,该群体将在21世纪40年代陆续进入老年阶段,由此形成第二轮老龄化浪潮。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到2050年将达到5亿人左右。可以预见,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与结构变动,未来几十年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规模也会逐渐变大。同时,我国老年人口健康和教育素质水平持续提升,积极老龄观不断形成,这就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从健康素质来看,健康活力的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自评为“健康”“基本健康”的比例为87.3%。从教育素质来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我国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持续改善,目前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口已超过千万,且这一规模将随着代际更替进一步扩大。此外,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呈现积极化趋势。民政部等多部门于2024年10月发布的《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76.6%的老年人赞同“老年人应该自立自强”,72.2%认同“老年人应该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反映出当代老年人积极、自主、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此庞大且健康的老年人口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然而,当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仍稍显不足,大量有经验且健康的老年人未能充分参与到经济社会活动中。究其原因,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观念和认知、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以及有利于老年人就业和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促进老有所为,需要从构建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政策、服务体系、社会观念等多方面着手,发挥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全面完善法规制度环境,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以法护航老年人权益,需明确其在社会参与、就业、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筑牢法律根基。一方面,紧盯人口老龄化形势变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需求,持续完善老年人劳动就业、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全面清理阻碍老年人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构建起老年人想就业便能获得充分保障的制度环境。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落地,促进其与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重点制度有序衔接。另一方面,明确老年人就业创业、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参与等方面的地位,鼓励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积极参与老有所为工作。此外,强化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健全老年人权益保护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监督落实机制,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和奖惩措施,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其次,建立健全支持性政策环境,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一是充分考虑行业、地区及个体差异,聚焦科研、就业、健康等关键领域,研究制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政策。建立灵活弹性的工作时间制度,开展工作场所适老化改造试点。二是扩大老年教育公共资源供给,增强老年人经济社会参与能力。在实际过程中整合老年教育资源网络,丰富教育资源与内容,为老年人传授儿童教育、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数字应用等技能。三是完善互助养老与老年志愿服务政策,吸纳老年人参与村(居)委会及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持续拓展“银龄行动”,扩大老年人参与规模、领域与影响力,增强老年人体质、知识技能及社会角色感。
再次,积极构建服务环境,提升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效能。一方面,加强多元主体共建的老有所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老有所为服务机构,提供老年就业创业、权益保障等服务。鼓励各地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摸清老年人才资源底数。加强老年人才就业创业供需平台建设,发布老年人就业指导目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老龄工作组织网络,完善老年协会组织体系,尤其是要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老年协会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老有所为服务。组建老年志愿服务团队和文体特色团队,展现老年人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引导有意愿的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最后,努力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激发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力。在家庭层面,鼓励子女对有意愿的老年人再就业给予包容理解并提供必要支持,促进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在全社会层面,开展老龄化国情、生命观教育,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人群,减少社会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同时,倡导形成“寿命更长、工作更长”的积极就业观,让老年人能够将智慧和经验有效转化为社会和家庭的财富。
作者:刘厚莲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学习时报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