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提振消费政策的导向与发力点 详情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提振消费政策的导向与发力点

红旗稿件 / 2025-04-27 13:46:00

找准提振消费政策的发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指明了方向。
 
  提升消费能力,夯实“能消费”的物质基础。健全收入增长双轮驱动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协同增长的格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机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增强人力资本价值转化能力;健全薪酬保障制度,建立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机制。在财产性收入领域,重点规范资本市场运行秩序,通过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创新稳健型理财产品供给等举措,破解因市场波动导致的增收不稳定难题,为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构建“安全垫”。破解收入不平衡问题,以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治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即一方面通过土地确权流转、宅基地盘活利用等释放资源价值;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生态(林下)经济模式创新、庭院(民宿)经济空间再造等举措,实现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跃升。针对中小微企业账款拖欠顽疾,通过构建“法治约束+行政监管+账款确权”治理体系,建立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清欠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经营主体收入分配权益。完善全生命周期保障网络。立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现状,重点强化四大关键领域:一是构建生育友好型保障制度,通过育儿津贴、托育服务扩容等措施缓解预防性储蓄压力;二是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产教融合培养机制降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三是深化医疗养老保障改革,运用商业保险补充、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手段化解重大支出风险;四是织密重点群体兜底保障网,建立低收入群体消费补贴与物价联动机制,确保基本消费能力不降低。
 
  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敢消费”的后顾之忧。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快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针对直播电商、智能合约等新型消费场景增设专项权益保护条款,填补监管空白。建立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聚焦大数据杀熟、强制搭售等新型侵权行为,形成跨领域协同监管合力。深化消费环境优化行动。深入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一体化完善。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商家经营行为,从制度层面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屏障。强化平台规则治理。依法查处平台利用规则破坏公平竞争、侵害商家及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推动平台规则透明化、公平化。建立网售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常态化机制,强化与主要电商平台的 CCC 认证证书联网核查,从源头遏制假冒伪劣商品流通。严管直播电商新兴领域。明确直播平台、主播及服务机构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直播营销全链条监管。开展直播电商领域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抽检,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行业生态。
 
  增加优质供给,解决“愿消费”的结构性矛盾。实施消费供给分层适配策略。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的服务消费的需求增长加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替代商品消费成为主导。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显现服务消费增长势头,在广大的县域和乡村,实物消费增长仍然强劲,优化消费供给结构不能简单一刀切,而应该顺应居民需求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实施产品即服务的供给策略,延伸服务消费和实物消费链条,稳步推动供给侧结构升级与需求侧管理相适应。培育服务消费增长极。打造银发经济生态圈,推动适老化改造与智慧康养服务深度融合,形成助餐护理+健康管理+文化旅居的服务矩阵;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扩大优质供给。同步推进服务消费场景革命,重点培育三大增长极:一是生活服务数字化,发展智能家居、云端厨房等新业态;二是文体旅融合化,打造文博旅游、体育赛事、营业表演等沉浸式体验;三是国际服务便利化,构建外籍人士消费友好型生态,优化电子签证、出行交通、电子支付、离境退税全流程服务链。有计划、有侧重提振大宗消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绿色化、智能化产品普及,推进二手商品流通。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缓解家庭的购房压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延伸传统汽车消费链条,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完善交易制度实现二手车交易便利。同步建立大宗消费监测预警系统,动态调节政策力度,确保市场供需动态平衡。  
 
  作者:张伊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商务部—复旦大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主任 来源:红旗稿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