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决策要参 > 牢牢把握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主要方向 详情

牢牢把握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主要方向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2-01-10 14:01:10
牢牢把握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主要方向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既是短期问题,也是长期问题。稳 增长,既要解决短期运行层面的问题,也要积极培育经济 增长新动力。无论是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 的未来发展途径,还是“六保”“六稳”的需要,都亟待 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一)数字经济步入快行道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其发展 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 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 发展数字经济高度重视,制订了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 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不断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投入力度,攻克并不断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其中,以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正在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到 2021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 55%以上,总算力超过 120EFLOPS。预计到 2023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将提升到60%以上,总算力超过 200EFLOPS。相关研究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3.3‰和 1.8‰。
 
(二)低碳经济方兴未艾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 2021 年 10 月下旬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意见提出 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该意见既是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指引,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总引擎,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将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将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将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将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完善投资、金融、 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从方方面面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加速发 展。
 
(三)智能制造加速发展
 
制造业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也从根 本上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制 造业增加值连续第 11 年居世界第一位,全球占比达 28.1%(2019 年数据),远远超过世界排名第二位美国的 13.5%。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资金、人才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数据显示,我国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0.90%持续提升至 2020 年的 2.15%,推动了高端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中, 我国新能源和以 5G、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 5G 技术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在前沿技术上首次超越发达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颠覆式创新为中国智能制造打下基石,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优化升级,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最终到智能化。我国光伏、动力电池、 电动车制造等新能源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在 5G 技术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具备智能感知、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功能,加速蜕变成智能汽车,从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渐转变为智能空间和场景生态服务体验终端。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