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对话梁希:中国绿色金融要自主创新,避免重走西方“漂绿”弯路 详情

对话梁希:中国绿色金融要自主创新,避免重走西方“漂绿”弯路

亚布力内参 / 2022-06-01 14:07:52

气候适应为保险创新创造大机遇

 
亚布力内参:中国从2016年开始启动气候适应试点城市建设,但实践效果普遍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投资动力不足,因为重金投入气候适应工程,却不知道气候灾害会不会来、何时会来。尤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政府财政收紧,为不确定的事情投资,是一个顾虑。
 
梁希:用市场化手段应对气候风险,能有效降低公共财政的负担。
 
亚布力内参:比如呢?
 
梁希:在气候投融资工作中,一些城市希望推动商业气候风险保险的创新试验,这对保险公司而言也是一个大机遇。
 
如果你在深圳的繁华地段买一套房,当然不希望车停地库时被淹了,或遇到洪涝时瞬间连门都出不来。现在传统房地产向城市开发与经营转型。假设有影响力的非营利组织(比如亚布力论坛)与某家保险公司合作,制定一套气候风险评价体系,对不同房地产开发商的社区、片区适应极端气候灾害能力进行透明的气候风险评级,开发商要争取较高评级,就得在气候适应上投入(比如建筑采用更好的透水砖、增强蓄水能力等)。
 
评级低的房子,估计买家会慎重,市场价格会受到影响,车险、财险的保费可能更高。这样做,政府也有动力在气候适应上高效率地规划和投资,长期而言可以提升地价,可能还会提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传导机制,以可量化指标体系推动气候适应。
 
亚布力内参:现在中国的保险体系,能多大程度覆盖应对气候灾害的投保需求?
 
梁希:传统商业保险的赔付范畴,往往将“不可抗力”这种系统性灾难排除出去。但国际上的气候灾害保险越来越多,大致分两类:一是公益性保险,比如在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国,当地公众遇到气候灾害可能家破人亡,政府又无力支持,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就会协助他们提前投保,一旦遇到巨灾能获得赔付。在中国,类似机制防止弱势群体因气候灾害返贫,我除了知道部分沿海省份(如浙江)给渔民提供普惠气候保险,其他情景我不是特别了解。
 
二是商业性保险。易受灾的大型公司可以通过购买数据自行预测台风影响等气候风险,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但他们仍然有规避气候风险损失的需求。因此,这类气候风险相关的商业保险有一定市场,也有社会价值。政府或保险公司迫切需要帮助广大企业应对气候灾害。商业性机制还包括非保险金融机制,如气象相关指数金融产品、气候灾害债券,这些工具在国外有成功用于气候风险管理的经验。
 
亚布力内参:相对于备受关注的碳中和,气候适应议题非常边缘,缺乏资金支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梁希:近期,国家将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理想情况下,试点城市要将气象、应急、住建、水务、水利、生态环境、发改委、金融等各部门统筹起来,分享数据,共同识别投资缺口,并制定机制鼓励投资。国家也要充分了解各地气候适应能力的老底、短板,有针对性地弥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正在编制,对推进气候适应会有一定帮助,但还需要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